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它的经济繁荣,民风开放,是封建社会最辉煌的时期。然而,这一时期的历史背后,也藏着许多残酷的现实和动荡的故事。 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在他的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帮助下,成功逼迫隋朝皇帝禅让帝位,自此他成为了唐朝的第一任皇帝——唐高祖。
李世民,作为李渊的儿子,在唐朝建立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但由于与哥哥李建成关系不合,最终发动了震惊世人的玄武门之变,并成功登上了皇位,成为了后来的唐太宗。 然而,回顾当时李建成的处境,要是他身边的五大心腹在长安,李世民很可能难以成功。那么,这五位心腹到底是谁,他们有怎样的能量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李世民是唐朝建立过程中最重要的功臣之一。李渊出生于长安,出身显赫,他的祖父李虎曾是西魏的八柱国之一,李渊因此获得了较好的家族背景。早在九品中正制时期,李渊凭借家族的影响力,成为了太原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 隋朝末期,朝廷腐败导致了社会动荡,天下英雄纷纷起义,李渊和李世民的部下都劝他起兵反抗隋朝。李渊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在太原起兵,正式领兵讨伐隋炀帝。尽管李世民年纪尚轻,但他聪明机智,战场上积累了许多经验,在李渊的重大战役中,李世民屡次提供出色的战术建议,助力父亲打败敌军。 例如,在李渊南下讨伐霍邑时,守城的宋老生非常狡猾,且天气不佳,李渊一度想放弃撤退。但李世民看出了撤退可能导致军心动摇和错失战机,一再劝说李渊坚持进攻。最终,李渊采纳了李世民的建议,一举击败了敌军。 李渊攻入长安后,尊隋炀帝为太上皇,立其孙杨侑为恭帝,李渊自己则被封为唐王,成为了大丞相。隋炀帝最后被义军杀死,恭帝也被迫将皇位禅让给了李渊。 李渊建立唐朝之后,尽管大部分地区已经被平定,但仍有许多地方的军阀势力未消除,局势并不稳固。为了巩固政权,李渊派遣李世民四处征战,先后击败了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地方势力。由此可见,李世民在唐朝建立过程中,功劳巨大,李渊能够顺利登基,李世民的贡献不可忽视。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根据嫡长子继承制度,李建成理应继位,因此他被立为太子,而李世民则被封为秦王。表面看,这一切似乎并无不妥。然而,李渊的失误在于,他将军权和财权都交给了李世民。或许是为了弥补李世民未能继承皇位的遗憾,李渊授予了李世民掌控国家财政的权力,并允许他建立天策府,组建自己的权力集团。 这种做法让李建成感到非常不安,担心李世民会威胁到自己的太子地位,因此他开始暗中设法陷害李世民。两兄弟因此反目成仇。 李世民在建立唐朝过程中,不仅吸引了许多优秀的将领如尉迟敬德、李靖、秦叔宝等,还有不少门阀世家支持他,比如长孙无忌等人。当李建成感到李世民的威胁时,这些支持李世民的人也开始鼓动他反抗。 于是,公元626年6月,李世民带领长孙无忌等人秘密进入宫中,在玄武门埋下伏兵。李建成和李元吉毫不知情地进入宫中,正当他们感觉到不对劲,准备撤退时,李世民突然发难,李建成被一箭射杀,李元吉也被尉迟恭射杀。 李世民迅速入宫,要求李渊立自己为太子。此时李渊意识到大势已去,只能无奈地答应。两个月后,李渊禅让帝位给李世民,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成为了唐太宗。 李世民成功的背后,除了他自身的谋略和勇气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当时李建成身边的五位心腹不在长安,否则即使李世民实施了玄武门之变,也难以顺利成功。这五人分别是王珪、韦挺、李瑗、罗艺和冯立。 首先,王珪是隋朝的老臣,隋朝灭亡后,他成为了李建成的谋士,并不断笼络人心,稳固李建成的地位。李世民功高震主,依然难以取代李建成,与王珪的谋划分不开。王珪最终因与杨文干的事件牵连,被李渊贬出京城。之后,李世民即位,将王珪召回,并最终任命他为宰相。韦挺则是李建成的发小,一直是李建成的忠实支持者。由于杨文干的事件,韦挺也被李渊贬职,最终在玄武门之变后被李世民召回,再度为朝廷效力。 李瑗是李渊的侄子,唐朝建立后,他担任了要职。他与李建成关系深厚,曾多次提出要杀掉李世民,但由于他驻守幽州,远离长安,未能及时得知变故。当消息传来时,长安已被李世民稳住,李瑗无法及时反应,最终死于自己的手下之手。 罗艺,隋朝的戍边大臣,后来投靠李唐,并帮助李渊打下江山。罗艺与李建成关系密切,李世民试图拉拢他,但遭到拒绝,二人因此结下了怨仇。虽然罗艺也想发动起义,但因为距离长安较远,最后也未能及时赶到,最终同样被自己的手下所杀。 冯立是太子府的统领,他的能力不亚于秦叔宝和尉迟恭。玄武门之变发生时,冯立正在长安,但当他赶到时,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死于非命,李世民也已经成为了新的太子。最终,冯立意识到自己无法逆转局势,只得投降李世民。 从以上情况来看,如果李建成身边的这五位关键人物在长安,李世民即便成功杀了李建成,也很难稳固自己的皇位。最起码,唐朝可能会经历一场血雨腥风,甚至可能面临外敌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