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元年(1851年)二月二十一日,洪秀全正式登基,称自己为天王,并将自己不到两岁的儿子洪天贵封为幼主,同时宣布改纪年为辛开。换句话说,在广西,也有了一个皇帝的诞生。
然而,这件事让人感到有些奇怪,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常常自称皇帝,但唯独洪秀全有些不同。在他看来,帝王这一词过于亵渎了上帝天父,因此他下令规定了一系列避讳字,尤其是天父、上帝和上皇等词,都是不得乱用的。实际上,清代也有避讳制度,但清朝的统治者只是避讳皇帝的名字,并没有将上、王等字列为避讳。然而,洪秀全却规定了许多常用字为避讳字,并且他多次发布诏令,警告所有手下的军民,写错这些避讳字将会遭到严厉处罚。 在洪秀全看来,汉字本身并没有任何阶级象征,但他却将一些字加上了政治色彩,进行等级区分,这无非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身份。在太平天国的统治区内,凡是涉及到天父上帝、天兄耶稣以及天父诸子婿洪秀全等人名的词汇,都需要使用其他字代替。太平天国的避讳范围极广,连高层人物的名字也有不少要避讳。例如,洪秀全及其东西南北王的名字就有十个常见字被禁止使用,除此之外,常见的王、德、龙等字也要避讳。特别是王字,洪秀全在《钦定敬避字样》中明确指出:不能单称王字,王乃天日也。因此,天下姓王的人都必须改姓黄或汪。 洪秀全的表兄,拜上帝教的元老级人物王盛均、王盛爵,也被迫改名为黄盛均、黄盛爵。这个避讳制度被引申到古籍中,凡是有王字的名字都会被改掉。例如,《孟子》中的孟子见梁惠王,王曰一段也被改成了孟子见梁惠候,候曰。王姓在中国是个大姓,但在太平天国时期,所有的王姓人都被要求更名,因此,许多曾经姓王的人,后期都改成了其他姓氏。像黄子隆、黄和锦、汪海洋等人,研究后发现他们原本的姓氏就是王。 既然王字要避讳,自然洪秀全的姓氏也成了避讳的对象。他规定,只有从广东花县出来的洪氏家族成员可以继续使用洪字,其他地方姓洪的人都不允许使用这个姓氏。比如,安徽无为的洪容海及其家族成员,包括洪龙海、洪虎海等人,加入太平军后,都必须改姓童,直到太平天国灭亡后,他们才恢复了原姓。这一系列的避讳制度,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奇特的现象。虽然历史上的许多王朝都有避讳皇帝名字的规定,因为当时的社会封建迷信盛行,避讳主要是为了显示皇帝的尊贵地位,避免民间利用皇帝名字进行巫术诅咒等行为。但洪秀全将许多常用字和姓氏也列入了避讳,这显得非常过分,也暴露了他极强的虚荣心。洪秀全的这种做法,无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完全是任意妄为,最终不仅没有给他带来尊敬,反而成为了笑柄,被后人所不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