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出现场。黄晓婉供图
曾几何时,孩子们放学后的世界,不再是无边的田野与溪流,而常常是那一方小小的、发光的手机屏幕。如何把孩子们的视线,从虚拟的游戏中轻轻移开,引向一个更辽阔、更温暖的真实世界?豫南光山县选择以艺术作答,将美育作为乡村发展的软基建,开启了一场由县政府主导、多方响应的童年守护行动。
调研破题:从“指尖”到“剧场”的转变
“不出光山也能看舞台剧啦!”每到周末,去司马光剧院看剧成了该县实验小学2年级学生刘琳的习惯。看到书本中的历史人物或童话的情节真真实实搬上舞台的时候,给他的快乐不是一部手机能给予的。斛山乡怀仁中学的林佳在嘉年华中观看了人生第一场儿童剧《西游记》后,生活悄然改变。“以前放学就是刷手机,现在总盼着周末去看剧。”她的母亲欣慰地看到,孩子变得爱表达了,还会模仿剧中人物讲故事了。
自2023年起,每年暑期都举办的光山乡村儿童艺术嘉年华,让大别山区的孩子们走进当地剧院看到了艺术不一样的表达方式。
系统布局:构建常态化美育体系
为了实现由“节庆大餐”到“日常三餐”的转变,该县通过整合县融媒体中心、交发公司等资源,引入专业机构深圳聚橙集团落户光山常态化运营,依托司马光剧院,打造“周末到光山来看剧”文旅品牌,让周末剧场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据悉,自常态化运营以来,光山县已举办各类演出114场,服务观众3.5万人次。县里支持创建的“光山妈妈艺术公益课堂”等品牌,正以家庭为单位构建持续的美育环境。第五完全小学学生林青青用3本旧书换到了剧院首场儿童剧门票,从此成为常客。她说,“在剧院里看舞台剧比在电视上震撼!”
扎根乡土:培育本土化艺术生态
光山县的创新举措吸引了全国首家县级儿童剧团落户。在县政府支持下,剧团不仅实现“周周有演出”,更开创了“车票抵门票”的跨区域观剧模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县里引导剧团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创作《李白等等我之大苏山》,并参与《灯火》剧目的本地化运营。农村女孩王雨桐通过选拔参与演出,从怯场到自信登台。她的母亲表示:“艺术让孩子眼里有了光,这是我们在外打工时不敢想象的礼物。”
空间再造:打造县域美育综合体
光山县创新提出建设“儿童友好剧院”的理念,将司马光剧院升级为集“三馆一园”于一体的美育综合体。通过“旧书换门票”等创新形式,县里鼓励孩子们参与文化建设,在游戏中了解家乡名人故事,使剧院成为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
全域推进:实现美育公平普惠
基于“重点在县城、难点在村镇”的精准判断,光山县发起“送剧大别山”行动,将优质艺术资源直接送至村小校园。当小橙堡儿童剧团在斛山乡小学表演时,孩子们的笑声如清泉奔涌。校长动情地说:“许多留守儿童第一次亲眼看到专业演出。艺术,为他们推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
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创造,从县城辐射到乡村,光山县正在探索一条以艺术赋能儿童成长、以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这片曾经书写革命传奇的红色土地,如今正用艺术之光,为孩子们照亮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道路,让美的种子在新时代的老区深深扎根、茁壮成长。(来源:光山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 黄晓婉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