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周王朝的势力逐渐衰弱,王权的威信不再。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的霸主地位,展开了激烈的争霸战争。历史上,曾经有多个诸侯国的君主成为当时的霸主,史称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到底是哪五位霸主,历史上有过多种不同的解释,其中有两种影响较大的说法:一种来自《史记》,认为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则是《荀子》中的解释,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通过这两种说法可以看出,春秋五霸有两个明显的特点。首先,不同的诸侯国通常只有一位霸主登上霸主之位。如果一个诸侯国没有霸主,那么显然它就不在春秋五霸之列。其次,霸主的后代,哪怕是他之后的几代子孙,也很少能继承霸主地位。几乎没有出现过一位霸主的后代继续保持霸业的情况。
有一种观点认为,春秋五霸的范围应包括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和晋悼公。这一说法出自清朝全祖望在《鲒崎亭集外编》中的看法。他认为,晋国自晋文公起,先后有四位霸主,其中晋襄公是晋文公的儿子,晋景公是晋襄公的儿子,晋悼公则是晋襄公的曾孙。按照这种说法,晋国在春秋时期确实有连续四位霸主。但即使这种说法成立,也仅仅是春秋历史中的个别现象。再者,晋国在这四位霸主之后逐渐衰弱,再也没有新的霸主崛起,霸业也未能持续延续。 总的来说,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霸业往往只维持在霸主的个人身上,到了下一代,霸业就很难延续下去。可以说,春秋五霸的霸业几乎都没有延续过两代。比如齐桓公虽然一度称霸,但他去世后,齐国再也没有出现过新的霸主。同样,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其他诸侯国也是如此。即便是晋国的四位霸主(如果这一说法成立),晋文公也应当被排除在外。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根本原因在于继承霸主地位的后代君主普遍缺乏足够的能力和智慧,难以维持霸主的地位。虽然君主的继任者通常受到良好的教育,但这并不能保证他们能够拥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 为什么不选一个足够聪明且有能力的人来继承君主之位呢?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在当时的国家制度下,君主的继承是家族的事,君位只能由诸侯的儿子继承。这是家天下的基本制度,不管继任者的能力如何,只要是诸侯的儿子,都能继位。即使继任者愚钝无能,也依旧能够成为君主。这样的制度解决了君位的和平交接问题,但却无法保证选出具有智慧和能力的君主,也无法保证国家的长期繁荣。因此,继位者的能力和智慧往往决定了国家的兴衰。 如果恰好遇到一个聪明且有能力的君主,他就能在位期间成就霸业,像齐桓公、晋文公等人一样。然而,一旦这些君主去世,继任者通常就无法继续他们的霸业。晋国四位霸主的情况虽然特殊,但历史上很少见。即使曾经有过四位霸主,之后的晋国依旧未能避免衰退。事实上,历史上也出现过一些朝代,连续几任君主非常聪明且能力出众,如唐朝的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等。然而,这样的情况非常少见,而且在这些君主去世后,继任者通常也难以继承他们的成就,国家的强盛通常是暂时的,衰退则是难以避免的。 那么,如何才能确保国家的长久强盛,避免霸业仅仅维持一代呢?其实,办法是有的。关键在于要确保每一代君主都是聪明能干的。那么,如何选出这样的君主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家天下的制度,选举制度就是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通过选举,能够选出最有能力的人担任君主,确保国家的长期繁荣。假如当初齐桓公能够挑选出一个有能力的人来接替自己的位置,或者在他去世后,齐国能够选出合适的继任者,齐国的强盛可能就能持续下去,其他的霸主也就无法再有机会。然而,当时的时代并没有这样的制度,即使有人提出类似的想法,也难以被接受,更不用说付诸实践了。如果想要避免霸业只持续两代的困境,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选举制度。这样不仅能保障君位的和平过渡,还能确保选出最合适的领导者。对于国家和人民来说,这显然是好事,但诸侯们显然不会同意,因为君位是家族的私有财产,如何可能轻易让给别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