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苏对立的时期,苏联街头常常能看到挂着马克思像的大楼,而人民的生活却被描述为水深火热。这是一组拍摄于1969年的苏联老照片,展示了那个时代的街景和人们的生活面貌。那个时期,苏联由勃列日涅夫领导,苏联和中国的关系发生了剧变,边界争端不断加剧。中国国内的宣传和教育常常将苏联描绘成水深火热的地方,意味着人民生活在困苦和压迫之中。事实上,水深火热这个词,常用于描述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生活艰难,甚至连美国的情况也曾被这样形容过。
1969年,苏联的经济水平如何呢?当年,苏联的人均GDP约为1582美元,全球排名第25位,超过了印度(111美元)和巴西(365美元)等国家,但远低于美国(19429美元)等发达国家。虽然苏联商店里的商品种类多样,但高质量商品经常短缺,消费者往往只能选择价格较低的替代品。在社会福利方面,苏联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和基础教育,覆盖面广泛,但医疗资源的分配并不均衡,城乡差距明显。由于配给制度的存在,苏联的耐用品,如家电、服装等,经常处于短缺状态,消费者需要通过各种投诉渠道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这一时期,中国的宣传除了常提到水深火热,还强调了苏联工人阶级受压迫和社会帝国主义等论调。这些内容主要通过媒体传播,目的是加深中国人民对苏联的负面印象,服务于当时的意识形态斗争。在这一阶段,中国对苏联的态度和描述更多地是为了突出自己与苏联的意识形态差异,并通过强化苏联的社会问题来为自身的立场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