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的崛起标志着东汉末年动荡的开端。在经历了十常侍之乱的动荡后,东汉的朝廷还未从混乱中恢复过来,董卓便悄然掌控了整个国家。尽管董卓在政治方面并不具备丰富经验,他凭借强大的武力成功震慑了许多熟悉政治斗争的官僚集团。董卓的这种武力威慑力,使得他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极大的权力。然而,董卓并没有能够有效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最终导致与官僚集团的关系恶化,最终引发了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的局面。
在这场政治动荡中,董卓的失败和胜利并存。败在他被迫放弃洛阳,迁都长安,并且不得不挟持汉献帝西逃。然而,说董卓赢了,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尽管他被赶出了洛阳,董卓仍然保持着丞相之位,掌握着实质性的权力。与此同时,十八路诸侯虽将董卓赶出洛阳,但很快便陷入了相互争斗。董卓趁机分化和瓦解了这股联合势力,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董卓的直属部队来自西凉。在他被迫迁都时,董卓没有让十八路诸侯获得任何财富,反而做了当时许多人心中都想做但又不敢公开谈论的事情——挖掘汉朝历代皇帝的陵墓。汉武帝的茂陵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座,葬品丰富,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 汉武帝从16岁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年才勉强竣工。茂陵内存放着大量的书籍、宝物、古玩和字画,甚至有许多陪葬品和来自周边国家的珍贵贡品。这些珍宝的存在,使得历朝的篡位者或征战者在筹集财富时,经常会选择盗掘这些皇帝的陵墓,尤其是汉武帝的茂陵。其实,董卓并不是第一个觊觎茂陵宝藏的人。在汉武帝去世后的第三年,茂陵就已被人盗掘。赤眉起义军经过长安时,也曾挖掘过茂陵的宝藏。 董卓在被迫撤离长安后,再次遭遇劫掠。尽管董卓在战略撤退过程中丧失了长安,但他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些财富大多来自汉朝皇帝的陵墓。这些宝物是东汉都城洛阳所无法比拟的,董卓因此获得了相当可观的资源。尽管董卓并不是唯一一个在战乱时期动过盗墓念头的人,其他如曹操等人也曾为了筹集军费而盗掘过皇帝的陵墓,但并没有明确的历史记录显示董卓曾暴晒汉武帝的遗体。 关于董卓暴晒汉武帝遗体的说法,更多的是后人的附会。在那个年代,各路军阀掠夺陵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充实军费,稳固政权。若真如一些后代的推测所言,董卓暴晒了汉武帝的尸体,那他必定面临巨大的政治风险。盗掘陵墓中的珍贵物品,其他人也有过,董卓并非唯一。但如果他真做了暴晒尸体的事,那对他的政治地位可能造成致命打击。考虑到董卓的智谋,他应该不会做出如此冒险的举动。至于董卓是否另有其他目的,这点我们无法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