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中,1938年武汉保卫战后,八路军取代了国民党正规军,成为了中国抵抗日军的主要力量。据日军的战报统计,八路军和新四军合力击退了超过6%的侵华日军,并几乎消灭了所有伪军。 那么,八路军在与日军的作战中,是否有一种战法,能让自己伤亡最少、击毙敌人最多呢? 时任八路军129师师长的刘伯承元帅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有。
这个答案的背后,来自1942年日军大规模扫荡行动中的一次关键战斗。 1942年春夏之交,日军对太行山北部发起了一次大规模的扫荡,目的是要消灭八路军129师。 5月30日,日军约300人押送着粮食和物资的骡马队,经过辽县苏亭。八路军第385旅769团1营3连的教导员王亚朴带领队伍,主动出击,寻找机会进行反扫荡作战。 很快,王亚朴发现了敌军的踪迹。他立即联系辽县七区的民兵协同作战。民兵们抢先在敌人必经之路上埋设了地雷。然后,3连和民兵们在公路两侧的山岗上埋伏等待。没过多久,敌人就踏上了这片埋雷的道路。随着地雷的爆炸,敌人先头部队死伤20余人,随后的部队立即乱成一团。此时,民兵们从山岗上推下滚石,山石在悬崖下的撞击声震耳欲聋,瞬间击中了躲避地雷的敌人。剩余的敌人慌乱中逃向附近的河滩,但却再一次踩中了地雷。3连战士们趁机使用步枪、机枪和掷弹筒猛力攻击,敌人被杀伤惨重。 经过这场战斗,3连和民兵共击毙和打伤敌人140余人,缴获了80余匹骡马,还解救了大量被日军抓去的民夫。而八路军仅有一名战士阵亡、受伤,民兵则毫发无损。 刘伯承看到战报后,对这次战斗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次战斗,正规部队与民兵的配合、地雷和滚石的运用以及火力的配合,使我军伤亡最小。这是一次非常典型的伏击战。 在这次反扫荡作战中,129师不仅摧毁了敌人的补给线,还成功击败了三股试图前进的敌军。129师参谋长李达在向刘伯承报告时高兴地说: 还有很多小型战斗。根据统计,太北区反‘扫荡’作战期间,我们共攻占敌人据点29处,破坏了超过40里的铁路,炸毁了3列火车、27辆汽车,还摧毁了90多里的封锁沟和封锁墙,打垮了317个伪军组织。 这次反扫荡持续了十多天。尽管日军在根据地大肆抢掠、烧杀,但他们未能对129师的主力造成实质性的损伤,反而自己损失惨重。最终,日军不得不在6月初结束了对太行山北部的扫荡,撤退到邯郸、长治一带进行休整。 在这段时间里,129师的指挥部不断转移。每次停下来后,刘伯承都会抓紧时间研究战斗报告。一次,他看完王亚朴连和另一个基干队伍的战斗报告后,对李达说道: 我根据这些报告计算了敌我伤亡的比例。在伏击战中,敌军伤亡116人,而我们仅伤亡1人;在袭击战中,敌军伤亡2.94人,我们伤亡1人;在麻雀战中,敌军伤亡53人,我们伤亡1人。 李达表示:其他部队的报告也显示,伏击战的伤亡比其他战法要少。 刘伯承接着说:在游击战争中,伏击、袭击、急袭三种战术各有优劣,具体要看战场情况。但一般来说,伏击战是最有效的。即使是打麻雀战,也要多运用伏击战术。伏击战从战术角度来看,有阻击、尾击、侧击等方式,侧击效果最好,尾击则较差。但不论采取哪种战法,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出其不意。 李达补充道:如果部队不善于运用战术,往往会被迫应战,这样就失去了主动权,伤亡也会很大。 刘伯承深有感触地说:我可以通知部队,在没有胜算的情况下,必须避免作战。但是,避免战斗的同时,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反‘扫荡’,击退日军,最有效的战术还是伏击战。从此,伏击战成为了129师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战术之一。 《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详细记载了刘伯承等十大元帅的军事传奇与兵法。该书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曾成为年度畅销书,位列中国军事图书热卖榜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