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社会,门阀士族的存在十分显著,社会阶层之间的分化也非常严重。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想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现有的社会地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幸好,从隋唐时期开始,统治者实行了科举制度,这为广大的读书人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科举可以说是普通百姓唯一的上升通道(战乱时期除外),一旦考中,就能享有无尽的荣华富贵,社会地位也会迅速提高。
《范进中举》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一书中塑造的一个人物。范进在年轻时极为贫困,他一生都在不停地应考,直到五十四岁才考中秀才,获得了乡试的资格。让人没想到的是,他竟然在乡试中一举成功,成为了举人。中举之后,范进高兴得几乎疯掉,幸好平日里看不起他的老丈人胡屠户及时给了他一巴掌,才让他恢复了正常的心态。 虽然范进已经五十多岁才中举,但他只是考中了一个举人,并不是进士,按理说没必要这么激动。那么,清代的举人到底有多大的权力呢?在明清时期,读书人的功名有四个等级: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秀才和举人之间有着极大的差别,尤其是在是否能领取俸禄和是否可以担任官职这两方面。秀才虽然有一些特权,但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秀才没有俸禄,也不能当官,因此他们必须靠自己谋生,过得通常比较贫困,所以被戏称为穷酸秀才。不过,秀才还是有一些特权的:首先,他们见到县官时不需要跪拜,而且会被安排座位;其次,如果犯了罪,他们不会直接受到体罚,县官也不能随意处罚,必须经过一定程序;最后,秀才免除徭役,而且他们的房屋高度可以比普通百姓高出三寸。尽管如此,秀才的社会地位仍然有限,和举人比起来差距明显。成为秀才已经是相当不易了,一般来说,一个县三年才会挑出十几名秀才,而考取举人更是难上加难,竞争的激烈程度远超现代高考。就拿晚清来说,举人的录取比率大约是70:1,甚至更低。 然而,一旦成为举人,他们的社会地位就发生了巨大变化。从那时起,他们就成为了体制内的一员,地位也变得尊贵,甚至会被称为老爷。举人可以享受朝廷提供的特殊待遇,生活无忧,衣食丰盈。即便不做官,他们也能与县处级的干部平起平坐,能替人办事,并且会有人送上银子和房产,甚至有人愿意为他们当仆人、做牛做马。举人进入仕途后,一般会担任一些小官职,如管理学校、考核秀才等。 不过,一旦担任了官职,他们就不能再继续参加科举考试,因此也很少有举人走仕途这条路。大多数举人会继续参加考试,争取更大的功名。如果实在考不上,他们才考虑入仕。举人中也有一些混得非常好的例子,比如大家熟知的左宗棠。左宗棠虽然三次进京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但他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直接选择不再参加会试,最终他一直保持着举人身份。但这并没有妨碍他成为一位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官至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并且升任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职务,封二等恪靖侯,既是拜相,也是封侯,比起状元来说,风光不在话下。 有趣的是,左宗棠虽然已经功成名就,但他一直对自己的举人身份感到有些遗憾。1874年,担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向慈禧太后提出,希望能进京参加会试,然而慈禧太后却觉得他不应再和年轻的考生们一起竞争,表示你一个功成名就的老将军,与一群小伙子一起参加考试,朝廷都觉得丢脸了。最终,慈禧赐给左宗棠一个同进士出身的名号,左宗棠也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