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姻是通过婚姻结成亲戚关系,通过权力进行的联姻叫政治联姻;
汉唐时期中原王朝为了跟少数民族政权进行政治和解,曾经进行过联姻,但是汉唐统治者进行的联姻是打折扣的。
因为他们赐给少数民族头领的公主,往往都不是皇帝的亲女儿。
而且他们的联姻只是一种姿态,只有个别“公主”嫁给少数民族头领。
清朝的联姻是大规模的,名至实归的联姻。
明万历四十年(1612),努尔哈赤遣使迎娶科尔沁贝勒明安的女儿博尔济锦氏,“遣使往聘,明安许焉。送女至,上具车服以迎筵宴如礼”,这应该是有史料记载的满蒙之间最早的联姻。
在迎娶科尔沁明安女之后,努尔哈赤再接再厉,将满蒙通婚推向高潮。努尔哈赤的儿子们首先娶进来,相继迎娶了蒙古王公的女儿们;同时努尔哈赤的10名女儿积极嫁出去,纷纷献身蒙古贵族。
不仅如此,蒙古诸部也被编入了八旗,成为满洲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大规模、高频率的联姻,清朝的综合实力得到加强,加快崛起步伐,为入主中原打下坚实基础。
众所周知,由于游牧民族彪悍骁勇,能征善战,他们一直是中原政权的心腹大患;几乎没有一个王朝不吃他们的亏,有时候还是吃大亏。
能跟他们联姻,弊大于利,能让自己的政权更加巩固。
首先蒙古和明朝统治者有不共戴天之仇,很难和解。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起来的政权,统治中国将近一百年。
后来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打败了蒙古军队,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起大明政权。
从这个意义上说,明朝统治者对于蒙古人来说,有“亡国”之恨,有血海深仇,矛盾难以调和。
明朝推翻元朝统治,蒙古军队逃到大漠中。
明军是胜利者,是强者,对蒙古部落拥有绝对优势。
在明朝统治者心中,蒙古人不是他们的对手,不值得低下身段跟他们和亲、联姻,也没有必要。
所以明朝刚建立的时候,统治者对于蒙古残余势力,只有一个字,那就是“打”,穷追猛打,打得他们找不着北。
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成祖朱棣,明朝多次出兵北伐北元,直到把蒙古部落击溃。
在土木堡之变后,形势发生了变化,明朝军队不再强大,对于蒙古军队的政策发生了改变,还是只有一个字:躲;惹不起还躲不起?
仁宗之后,明朝统治者开始战略收缩,依靠九边重镇进行消极防御,同时通过“贡市”贸易平衡牵制蒙古各部。
总的来说,前期大明统治者瞧不起蒙古人,不愿意跟人家联姻。
后期形势发生了变化,双方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即使明朝统治者想联姻,蒙古人也不乐意。
即使在清兵入关时,满族人数不足百万,兵力不足20万(包括蒙汉八旗)。
在此情况下,要完成推翻明朝的远大目标,就必须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而且由于蒙古人跟大明有宿怨,而后金(满族)的敌人也是明朝,既然有共同敌人,为什么不加以拉拢,壮大自己的声势?
所以说“满蒙联姻”对于当时还没有入关的后金(满族)来说,是非常明智的政策。
跟蒙古主要部落联姻之后,满清蚕食关外势力更加顺利,对蒙古诸部的征服也水到渠成。
在大清建立后,联姻政策在稳定北部边疆上同样起到了关键作用。
明朝统治者不跟蒙古联姻,还有一种原因是明朝政府不太关注对蒙古的关系,换句话说对国外的土地不感兴趣。
明朝刚建立时有900多万平方公里,中期缩水到700多万平方公里。
清朝国土面积最大时1300平方公里,清末国土面积也有1100多平方公里。
这说明朝统治者满足现状,没有开疆扩土的理想,实行的是“懒政”。所以他们对于蒙古人,他们不屑去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征服他们的心。
而清朝统治前期,始终积极进取,对蒙古、新疆、西藏这些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领土,始终志在必得,要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