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邓艾、司马炎都曾向李密伸出过邀请,然而李密却在一篇千古传世的《陈情表》中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至今仍被人传颂。你一定听过这个故事吧?不过,今天我们讲的这个李密,和隋末的瓦岗寨那位李密是两个人。
李密出生在蜀汉建兴二年,也就是公元224年,比《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年纪大了十岁。那个时候,东吴和蜀汉刚刚结束夷陵之战,双方正在努力恢复关系。东吴派遣张温出使蜀汉,蜀汉也派邓芝回访东吴。李密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地点是在蜀地的犍为郡武阳县,今天的四川眉山市彭山区,离陈寿的出生地巴西郡(今南充)约240公里。
《三国志》并没有专门为李密立传,相关的事迹多是由裴松之在注解中提到的,他还引用了李密写给晋武帝司马炎的《陈情表》。不过,李密的个人传记在常璩的《华阳国志》和房玄龄等人的《晋书》中都有记载。
李密的老乡杨戏,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杨戏年轻时便与程祁、杨汰、张表等蜀中名士齐名,甚至得到了诸葛亮的青睐,担任了丞相府主簿,还当过建宁太守、梓潼太守。只可惜,杨戏与姜维不和,最终被贬为平民,死于家中。而李密的家境也不简单,他的祖父曾是当地的朱提太守,朱提位于今天的云南昭通。李密的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他是由祖母刘氏抚养长大的。
李密天资聪颖,少年时便跟蜀中名士谯周学习,钻研《左氏春秋》,同时广泛阅读各种书籍,理解力极强,口才也非常出众。蜀汉本就人才匮乏,李密这样的才俊,自然很快脱颖而出。
当时,州郡的官员常常以礼相待,李密因为孝顺祖母的缘故,拒绝了许多职务邀请,最终还是出使东吴,后来担任了尚书郎和大将军主簿,还奉命出使东吴。东吴的孙权对蜀汉有三个人特别看重:费祎、邓芝和宗预。孙权年老时见到了年轻的李密,便问他蜀汉有多少马匹。李密机智地回答:“官用有余,民用自足。”巧妙地避开了军事机密的问题。接着,孙权与群臣讨论起了人伦道义,表示宁愿做人的弟弟。李密从容回答:“我倒愿意做别人的哥哥。”孙权对李密的见解产生了浓厚兴趣,李密解释说,作为哥哥,赡养父母的时间会更长一些。这番话让东吴的君臣们都纷纷点头称赞,事实上,李密自己就是一位非常孝顺的人。
在蜀汉灭亡后,邓艾成功攻占蜀汉,李密也因此与邓艾有了联系,邓艾邀请他出任主簿。但李密依然以照顾祖母为由,拒绝了邓艾的邀请,隐居乡里,直到蜀汉灭亡后,他依旧保持低调,未曾参与政治。
时光流转,到了267年,司马炎继位为晋帝,他的儿子还很小,急需有才干的人辅佐。于是,司马炎再次征召李密出仕,任命他为太子洗马。当时,李密已经44岁,虽然地方官员急切地催促他应召上路,但李密还是写下了那篇千古传世的《陈情表》。
在《陈情表》中,李密表达了他对祖母刘氏的孝心,写道:“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他恳求朝廷允许他继续侍奉祖母,尽孝道,并以此为理由请求不再出仕。这篇表状触动了晋武帝司马炎,他深感李密的真诚,特意赐予他奴婢二人,并为他提供了资金,以便他能够安养祖母。
李密的祖母去世后,他回到仕途,再度担任尚书郎并被任命为河内郡温县的县令。在温县,他做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司马炎的高度评价。但因性格刚直,李密得罪了一些权贵,最终被左迁为汉中太守。后来,李密在287年辞官回家,六十四岁时去世。
李密的《陈情表》至今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也成为了许多成语的来源,甚至被收入《昭明太子文选》和《古文观止》。他那深厚的孝心和无私的情感,至今仍感动着无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