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三国演义》时,我们常常会对关羽的忠诚义气感到敬佩,对吕布的背叛行为产生厌恶,甚至对诸葛亮始终不待见魏延感到困惑。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品这一概念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而如果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人品背后真正反映的是个人的价值观。
在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和张飞的友情堪称最为耀眼的典范。自从桃园三结义起,这三人便始终忠诚不渝,即便在多次战斗中分散,最终总能重新聚集在一起,正如一句话所说:流水的徐庶孔明庞统,铁打的刘备关羽张飞。那么,为什么他们能维持如此强大的凝聚力呢?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有着相同的价值观——建功立业,名垂青史。正因如此,这三个出身普通的人,一个是卖草席的,一个是杀猪的,另一个是守门的,原本彼此毫无交情,却在涿郡一见如故,立刻结拜为异性兄弟,志同道合,共同追求名垂青史的伟大目标。 而赵云,虽然也曾是刘备阵营中的一员,忠诚且英勇,但他与刘备之间的关系更倾向于服从与报恩。他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救刘备的孩子,展现了非凡的忠诚,但从刘备的角度来看,赵云始终只是他的一员爱将。赵云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则更为密切,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目标是诛灭曹贼,兴复汉室。因此,赵云逐渐成为了诸葛亮的铁杆支持者,二人无言的默契成为刘备阵营中的一种隐形力量。最显著的例子便是,当关羽、张飞和刘备相继去世时,诸葛亮的反应显得冷静而克制,而当赵云去世时,诸葛亮深感痛惜,甚至悲痛地表示:去吾一臂也。 三国时期,另一对著名的组合则是曹操与荀彧。荀彧在曹操的崛起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一度是曹操最为信任的谋士,每当曹操率大军出征,荀彧便负责许昌的大本营和粮草供应,可见两人之间的深厚信任。然而,随着曹操称魏王,二人的关系发生了剧变。称王实际上是称帝的前兆,曹操的这一举动让荀彧意识到,他已不再满足于做一个位高权重的丞相,而是在为终结汉室做准备。此时,荀彧的汉室梦与曹操的目标产生了巨大的冲突。价值观的重大分歧最终导致了二人从亲密合作到反目成仇。荀彧的离世,带着对理想的执着与无奈,成了他错付一生的遗憾。 在曹操的早期,曾有一位得力助手陈宫。曹操刺杀董卓未果后被通缉,陈宫在中牟县抓获了他。经过一番深谈,曹操的气度和大义打动了陈宫,于是他不仅放走了曹操,还辞去了中牟县县委书记的职务,跟随曹操一起流浪。然而,陈宫逐渐目睹了曹操的种种暴行,尤其是吕伯奢一家被满门抄斩的惨剧,终于让他意识到,曹操早已偏离了他曾认可的正义道路。此时,陈宫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曹操,最终成为了坚定的反曹斗士。 除了《三国演义》,在《水浒传》中,108位好汉的价值观也各不相同。晁盖、刘唐和阮氏兄弟们追求的是占山为王、逍遥自在的生活,而林冲、鲁智深、武松等人则更看重行侠仗义、伸张正义的理念。宋江、吴用、卢俊义则奉行效忠朝廷、青史留名的价值观。正是这些价值观上的差异,导致了后来的种种分歧,比如晁盖逐渐被宋江和吴用架空,武松则渐渐与宋江疏远,阮小七最终放弃了功名,回到家乡捕鱼。梁山最终的悲惨结局,也是因为梁山好汉的领导层未能统一价值观,导致了招安的失败。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不论是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还是曹操、荀彧、陈宫,亦或是水浒中的好汉们,他们的聚散与成败,根本的原因并非个人品德的优劣,而是是否拥有共同的价值观。这个道理对我们现代人的人际交往和人生选择,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