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为“万人敌”?
“万人敌”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项羽曾经说过一句话:“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他的意思是,学武器和武功,能打败一个人不算什么,要学就学兵法,能够打败敌人一大群人!可是,项羽虽然说得很豪气,实际情况却不如他所说的那样。最终,他所说的“万人敌”却被刘邦抢走了。刘邦之所以能称得上“万人敌”,是因为他拥有“将将之道”。他有韩信、英布、樊哙等一批猛将,帮他打天下,对抗项羽。
而项羽的路则是走单打独斗的方式,他无敌于个人战斗,甚至一瞪眼,都能让敌人逃得远远的。这就是所谓的“猛将”,比如赤泉侯杨喜,他只需要一眼就吓得敌人撒腿就跑。于是,“万人敌”的含义就发生了变化,它成为了历史上名将的荣誉象征。如果某位将领被称为“万人敌”,那就意味着他是个非常厉害的名将。
例如三国时期的关羽和张飞,他们是最著名的“万人敌”。即使三国时期有很多其他名将,比如张辽、徐晃、马超、许褚等,但他们都无法比肩关羽和张飞的威名。因此,“万人敌”这个称号,逐渐成为后代将领们追求的目标。自三国结束到隋唐时期,三百多年间,虽然出现了十几个被称为“万人敌”的人物,但他们真的是“万人敌”吗?
二、万人敌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晋书》里写到:攻必取,战必胜,像关羽、张飞这样的万人敌,还有苻飞、邓羌、彭越、范俱难、徐盛等。这些人被列为“万人敌”。然而,如果仔细一看,就会发现,这些人根本不具备“万人敌”的真正实力。除了名字听起来很响亮之外,实际上,他们的战绩和声望远远无法与关羽、张飞相比。甚至连他们的名字,很多人都没听说过。所以,这些所谓的“万人敌”,可能只是为了给西晋朝代抹光彩而已。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朝代。比如,《北史》中提到的王文杰,也被称为“万人敌”。《魏书》也有提到长孙肥结发内侍的事,称他“雄烈知名,军锋所指,罔不奔散”,也被视为万人敌。然而,真正的“万人敌”往往是在统一的大一统朝代中涌现出来的。三国时期的名将们已经是万人敌的代表,之后的隋唐时期,名将的数量并不多,真正被正史认可为“万人敌”的人物寥寥无几。
三、薛仁杲
第一位被列入隋唐正史的“万人敌”是薛仁杲。根据《资治通鉴》记载,薛仁杲力大无穷,擅长骑射,军中人称他为“万人敌”。但遗憾的是,薛仁杲的名声远不如他的父亲——西秦霸王薛举更响亮。公元617年,薛举早于李渊称帝,甚至在李渊建立大唐之前一年就称帝。薛仁杲的父亲薛举成为一方霸主,薛仁杲也不甘示弱,屡屡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薛仁杲的“万人敌”之名并没有持续太久。在与李世民的对决中,薛仁杲两次败北。特别是在第二次浅水塬之战中,李世民最终用一招奇计彻底击溃了他。虽然薛仁杲在战斗中曾经表现得异常勇猛,但他却因过于残暴、手下离心,最终导致他失败。因此,薛仁杲的“万人敌”称号,实际上只在他父亲薛举还在世时才真正有效。
四、裴行俨
第二位被称为“万人敌”的是裴行俨。裴行俨是《隋唐演义》中裴元庆的原型。《隋书》记载,裴行俨在每次战斗中,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因此被称为“万人敌”。但裴行俨的成名,主要还是得依靠父亲裴仁基。裴仁基在杨广的命令下,带着裴行俨征讨瓦岗山,虽然屡次胜利,但最后却遭到监军陷害,父子俩一气之下杀了监军,投靠了李密。裴行俨成为李密麾下的得力将领。
尽管裴行俨在战争中屡次获胜,但他的“万人敌”之名并不稳固。裴行俨最终也没有逃脱命运的安排,随着李密的失败,他的父子也被王世充诛杀。裴行俨的“万人敌”之名更多是与父亲的势力相结合的结果。
五、尉迟恭
尉迟恭是隋唐时期最著名的“万人敌”,并且获得了李世民亲口封赏:“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显然,尉迟恭的实力堪称“百万人敌”。关于尉迟恭和秦琼的对比,史料上有不同的看法。根据现有的史料分析,秦琼在美良川之战中曾击败过尉迟恭,因此,秦琼在这场战斗中的表现更为出色。
但为何秦琼没有获得“万人敌”称号呢?首先,秦琼的功勋主要是在李渊时期,他与李渊关系亲密,这使得他没有获得这个称号。而尉迟恭由于得到了李世民的封赏,也因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万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