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中,虽然作者罗贯中通过大量笔墨塑造了刘备仁义的形象,尤其是在长坂坡之战中,赵云为救刘备之子阿斗,拼死奋战七进七出。但其中却也暗示了刘备的一些虚伪行为,甚至连罗贯中都无力为他掩饰。比如,在赵云拼命营救阿斗时,刘备虽然表面上感激,但在情急之下,却把阿斗摔到地上,并对赵云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上将。”这话表面上是为了展现自己关心属下,但从某种程度上,却也暴露了他当时内心的焦虑和虚伪。罗贯中在诗中评价说:“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意思是说,刘备虽然心里不愿意摔阿斗,但为了安抚赵云的情绪,也只能采取这种过于做作的方式。
然而,六十年后,姜维的一番话又让人觉得刘备若知道这一切,估计真会想把阿斗摔死。发生了什么呢?
公元263年,魏国司马昭指派钟会、邓艾和诸葛绪三路进攻蜀汉。此时姜维已因避祸撤离成都,前往沓中屯田。但当他听到魏军来攻的消息时,立刻动员起所有能动员的兵力,与敌军激战。然而,就在姜维与敌军鏖战之时,他突然接到了一道来自蜀汉朝廷的命令,要求他向钟会请降。
原来,邓艾已悄悄渡过阴平,直接逼近了成都,而刘禅此时却已经决定投降。他没有像父亲刘备那样坚持守城,而是选择了放弃。这一消息让姜维和其他蜀军将领都感到震惊和愤怒,纷纷大声疾呼:“吾等死战,何故先降耶!”他们的哭声可以传得很远,足见他们的心情。但其实,蜀汉依然有一些优势。比如,钟会虽然突破了蜀汉的防线,却被姜维成功阻挡,根本无法进一步推进。而邓艾的部队也不过只有两千人,面对蜀汉强大的防守力量,根本没有优势。
然而,魏军孤军深入,处于险境。按兵法来说,越是处于危险境地的军队,越容易产生死战的决心。最终,邓艾凭借这一点,依然大获全胜。诸葛瞻等蜀汉的高级将领也在战斗中阵亡。
尽管蜀汉形势严峻,但并不意味着必须投降。实际上,刘禅若能坚持守城,还有希望等待援军的到来。南中的霍戈已经整顿兵马准备增援,成都外的重镇如雒城,也能提供一段时间的防守。而且,东吴也派遣了两万兵力前来支援。此时刘禅该做什么呢?
他应该坚守成都,派人向姜维求援,等候霍戈和姜维的支援。只要援军及时到来,邓艾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局面。而钟会如果无法突破姜维的防线,也会面临失败。但是,刘禅此时没有信心,他开始怀疑自己能否守住成都,最终在朝堂上听从了建议,决定投降。
此时,光禄大夫谯周提出了投降的建议。他认为,如果投降东吴,虽然要臣服,但至少可以保住一些体面;而如果坚守,恐怕连个亡国奴都做不成。刘禅此时已经信心全无,最终听从了谯周的建议,决定主动向邓艾求降。邓艾得知这一消息,感到非常震惊,他没想到刘禅竟然这么轻易就投降了。
尽管邓艾带着两千兵力深入蜀地,但成都的防线依旧坚固,姜维、霍戈等人手中都有兵力支援,只要刘禅坚定信念,坚持抵抗,完全有可能等到援军。但刘禅放弃了防守,主动向敌人投降,使得蜀汉走向了灭亡。这一决定,几乎可以说让刘禅成为了历史上最无能的君主。
事实上,成都城并非易攻之地。刘备当年进益州时,也并未轻松拿下成都,而是通过马超的威胁,才让刘璋主动投降。若刘禅坚守,他或许能够等待姜维、霍戈等人的支援。可惜的是,刘禅未能坚持下去,选择了放弃,导致蜀汉走向灭亡。如果刘备在天有灵,看到自己的儿子如此轻易地投降,他一定会痛心疾首,甚至可能想再次摔阿斗。
刘备一生都在塑造仁义之君的形象,无论是宁愿被曹操击溃,也要带着百姓逃亡,还是宁可放弃智勇双全的徐庶,也不愿劝其离开母亲。即使阿斗是他唯一的儿子,为了安抚赵云,他也不惜摔下阿斗。若刘备知道阿斗在如此关键时刻轻易投降,他绝不会忍心接受。毕竟,蜀汉政权是他一生奋斗的成果,包含了他和元老们的心血,而阿斗却选择在危急时刻放弃一切,投降敌人。这无疑是对刘备一生辛劳的极大背叛。
可惜,当这一切发生时,刘备早已去世近四十年。如果他真的有灵魂存在,恐怕也无法再摔一次阿斗了。历史的悲号,最终只能回荡在长河中,成为不可挽回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