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明初第一猛将,一直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很多人认为是大明的鄂国公常遇春,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是陈友谅的悍将张定边。这两个人各有千秋,但如果单从战场上的表现来看,朱亮祖或许更能称得上元末明初的第一猛将,因为他曾多次力挫徐达,并且在战斗中重伤常遇春。
朱亮祖早年效忠元朝,在元朝末年,他在家乡庐州六安召集乡兵,保卫家园。因为他战功显赫,元朝政府任命他为义兵元帅。到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下宁国后俘获了朱亮祖,看到他勇猛无畏,朱元璋决定继续让他担任原职。不久后,朱亮祖占据宁国并起义反叛,次年朱元璋亲自出征将其击败。
在这场战斗中,朱亮祖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当时他对朱元璋说:“要杀就杀,如果您不杀我,我愿意为您死。”朱元璋信任了他,决定放过他。从此,朱亮祖再没有反叛,成了朱元璋麾下的一员猛将。
朱亮祖的勇猛是从他手下只有一群乡兵时就开始展现的,他多次击败反元义军,表现出色,这也引起了元朝廷的关注。他守卫的宁国,在他降后复叛的时候,守得异常坚固。当时,朱元璋派徐达领兵围攻宁国,朱亮祖兵力不足,却毫不退缩,带领军队左冲右突,像是进入无人之境。常遇春听闻后非常愤怒,亲自出马阻止,但反而被朱亮祖击败,带伤回营。明军中的其他将领见朱亮祖如此勇猛,没有一个敢迎战他。
最终,朱亮祖孤立无援时,宁国才被攻破。事后,朱亮祖被任命为南征的指挥官,先后在南昌、九江、鄱阳湖等地与敌军作战,帮助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这两个强敌,屡次立下赫赫战功。
在征战福建、浙江、广东等地时,朱亮祖继续取得巨大胜利,攻破了福建的陈友定,逼得方国珍投降。随后,他又攻克了广西的梧州,击败了元朝的尚书普贤帖木儿,平定了郁林、浔县、贵县等地,为彻底征服广西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朱亮祖在平定东南的战役中居功至伟,完全履行了他为朱元璋效死力的誓言。
因此,朱元璋没有亏待朱亮祖,洪武三年,朱亮祖被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封号永嘉侯,赐予丰厚的俸禄,并获得铁券,子孙世袭。而且,在明太祖钦定的三十四位功臣中,朱亮祖名列第二十七位。
常遇春在洪武元年去世,许多人称朱亮祖为当时第一武将,也未尝不可。然而,封侯十年后,洪武十三年(1380年)九月,朱亮祖被朱元璋召回南京,并与儿子朱暹一起被鞭死。
对于朱亮祖的死,有人认为是明太祖严厉治国的结果,因为他并非唯一一位遭遇这种命运的开国功臣。但其实,朱亮祖的死并非完全是因为朱元璋“杀功臣”的政策,而是他罪有应得。事源于洪武十二年,朱亮祖奉命出镇广东,成为一方封疆大吏。
作为一位屡立战功的将领,朱亮祖在战场上英勇无敌,但他也有自己的缺点。他来到广东后,自认为功高震主,变得飞扬跋扈,甚至结党营私,肆意妄为,完全不顾朱元璋对官员的警告和《大明律》的约束。当地的官员因为惧怕他,虽然心生不满,却敢怒而不敢言。
然而,广东的一名正直官员——番禺知县道同,不畏权威,秉公执法,受到了百姓的爱戴。他多次拒绝朱亮祖的拉拢,这使得朱亮祖心生怨恨,认为道同是自己发财路上的绊脚石。于是,朱亮祖便想方设法要除掉道同。
事情的导火索是朱亮祖的岳丈,一位当地富商罗姓兄弟,因欺压百姓,霸占土地,被道同依法处理。朱亮祖得知后,指使人去疏通,但道同坚决拒绝。愤怒之下,朱亮祖竟然派人劫狱,将罗家兄弟救走。道同依然不为所动,依法处理,不管朱亮祖如何威胁。朱亮祖感到事态不可收拾,便先发制人,诬告道同违法,结果朱元璋信以为真,下令斩首道同。
但不久后,朱亮祖的行为被揭露出来,朱元璋得知真相后大怒,立即派人前往广东召回朱亮祖,并要求他解释。面对朱元璋的质问,朱亮祖无可辩驳,只得承认自己所做的一切。最终,朱元璋决定将朱亮祖和他的儿子朱暹一起鞭死,实施了所谓的“洪武鞭候”。
朱亮祖的死是自作自受。他的所作所为虽然让人愤慨,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个现实:许多开国功臣因为战功显赫,逐渐变得骄傲自大,甚至违法乱纪。朱亮祖虽然是开国功臣,但也并非朱元璋的淮西嫡系,他与李善长、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相比,显得更加自私和不法。而朱元璋严厉治国的态度,实际上也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尽管他设立了许多法规,试图规范官员行为,但仍然未能完全控制这些功臣的傲慢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