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入了紫禁城,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而死,标志着明朝的灭亡。与此同时,山海关外的清军正虎视眈眈,随时可能突破关隘入侵。此时,吴三桂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是继续抗争,还是选择投降?投降的对象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李自成,另一个是多尔衮。吴三桂的选择,将决定谁能成为中原的霸主。
最终,吴三桂做出了决定,他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手打败了李自成的军队。随后,他被清朝授予“平西王”的封号。吴三桂本是忠心耿耿的明朝臣子,为什么在关键时刻会选择投降清军?这一选择至今让人感到困惑。对此,笔者想分享自己的看法,与读者们共同探讨。
关于吴三桂投降的原因,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大意是,李自成攻占紫禁城后,他的部将刘宗敏被陈圆圆的美貌吸引,将其夺为己有。吴三桂原本已经打算投降大顺,但得知此事后大怒,愤然挥剑斩案,怒言“大丈夫不能保妻,已无颜见人”。于是,他决定主动配合多尔衮,引清军入关,联合清军剿灭李自成,替陈圆圆复仇。
这一说法在许多野史、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被广泛传播,但笔者认为并不可信。吴三桂毕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聪明人,不可能在如此重大的历史关头仅仅因为个人情感而做出选择。更何况,陈圆圆虽然美丽,却出身妓院,一直以来只是作为玩物存在,并不是吴三桂心中的“红颜知己”。而且,刘宗敏并非一个愚笨之人,他是李自成的重要将领,志向远大。为了与李自成共同完成大业,他甚至亲手杀掉了自己的结发妻子,显见其雄心壮志。不可能仅仅因为一个女人而与吴三桂发生冲突,毕竟吴三桂的选择关乎大局,决定了谁能稳坐中原之地。
因此,刘宗敏霸占陈圆圆的说法并不成立,“冲冠一怒为红颜”也无从谈起。如果真有类似事件,那也只是吴三桂为自己投降清朝找的一个借口罢了。笔者认为,吴三桂投降清军的真实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吴三桂可能是出于自保的考虑,认为李自成不可靠。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曾向吴三桂表达过招降的诚意,吴三桂也曾动过心。但很快,吴三桂便听说了李自成严刑逼迫明朝降臣的消息,这让他对李自成彻底失去了信心。而另一边的满清,对明朝降臣却表现出优待政策,给予他们高官厚禄。对比之下,投降清军似乎是一个更为明智的选择。
其次,吴三桂也有可能是为了报杀亲之仇。李自成的军队进入北京后,开始对明朝遗臣进行压榨,逼迫他们捐出积蓄,用以“追赃助饷”。那些不从的,就会遭到酷刑。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虽然已经归顺大顺,但仍被强迫交出银两,差点被打死。而为了迫使吴三桂投降,李自成甚至残忍地杀害了他全家三十多口人。为了复仇,吴三桂决定投降清朝。
最后,吴三桂的投降也可能是一种缓兵之计,图谋未来东山再起。在他做出降清的决定时,李自成的军队已经在北京城下,李自成不仅是灭明之人,还是吴三桂的死敌。而多尔衮则按兵不动,采取了更为温和的态度。吴三桂知道,只有做出决断,才能保全自己的生命。虽然他表面上投降清朝,但实际上,他的心里并不完全臣服。后来,他成为三藩之首,与清朝为敌的举动,也说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