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库伦旗三大寺沧桑的殿宇之间,历史的呼吸深沉而绵长。当文学的笔触、美术的色彩、音乐的旋律悄然入驻这片古老空间,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就此展开。库伦旗文学艺术创作基地的正式启幕,并非只是为古建筑群增添一处新机构,而是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时代号召同频共振,为这片沃土的文化脉络嫁接上一支充满生命力的新芽,更为库伦的文化未来,精心培育一片扎根历史、面向时代的生长沃土。

筑就文艺家园,汇聚创作星火
长期以来,文艺工作者们往往“散是满天星”,虽各自闪耀,却缺乏一个能够汇聚光热、碰撞思想的共同平台。库伦旗文学艺术创作基地的建立,正是为了“聚是一团火”。它精准地回应了本土文艺家的核心诉求,将一个“文化会客厅”与“创意孵化器”实实在在地呈现在他们面前,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在基层文化阵地落地生根。当作家、画家、音乐家、非遗传承人于此相聚,这里便成为了思想碰撞的沙龙、灵感迸发的源泉。我们期待,安代舞的魂魄能在此注入文字,草原的长风能在此谱成乐章。这方天地,是库伦向所有文艺工作者发出的盛情邀约,更是培育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大众文艺”的实践平台,邀请大家在此共同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经典。
底蕴薪火相传,自信源远流长
库伦旗打造如此文艺高地的底气,源于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根脉。这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代舞的故乡。那奔放、炽热的舞步,是铭刻在蒙古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这份文化自信,更有着辉煌的注脚:早在1964年,安代艺人额尔敦巴拉便以其精湛的技艺,将安代舞跳进了北京民族文化宫,并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完成了安代艺术具有历史意义的“首次进京”。这份荣耀,至今仍是库伦文化史上熠熠生辉的一页。

这片艺术的沃土,历来是孕育人才的摇篮。从库伦走向全国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牧兰,其歌声中的辽阔与深情,便是库伦风情最动人的诠释;如图力古尔等一批卓越的音乐家,也无不从此地汲取过丰厚的滋养。而那悠扬婉转的库伦本土民歌《乌尤黛》,早已穿越草原,成为传唱不衰的经典旋律。历史的辉煌、非遗的厚重与人才的辈出,共同构成了库伦文化自信最坚实的基石。
深化文旅融合,开启体验之窗
将创作基地安放于三大寺景区之内,是一次极具巧思的文旅融合创新,呼应了“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导向。它巧妙地将静态的历史遗存与动态的艺术创作相连,为游客提供了一种“活态”的、可感知的文化体验。游客至此,不仅能触摸三百年的砖石,聆听晨钟暮鼓的悠远,更能推开创作室的门,亲眼见证一幅幅版画的诞生。这既是落实“丰富高品质旅游产品供给”要求的具体实践,也使旅游从传统的“观看”升华为深度的“参与”和“感知”。游客带走的,将远不止于风景留念,而是一段与库伦文化灵魂直接对话的珍贵记忆。这扇“体验之窗”,让三大寺之旅成为一场贯通古今、连接感官与心灵的文化盛宴,为库伦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目的地,注入了最为鲜活而深刻的内核。
而这扇“体验之窗”的背后,是库伦文艺工作累累硕果的支撑:原创歌曲《我的库伦我的家》《荞麦花开》广为传唱;《安代文化研究集成》《安代全书》荣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原创大型歌舞剧《荞麦花开》入选第二十届草原文化节优秀剧目;科尔沁蒙古剧《达古拉》《神岭》分获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优秀剧目奖和“田汉戏剧奖”;摄影作品《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入选内蒙古弘扬“蒙古马精神”主题展;根艺作品《振兴中华》荣获全国根艺展银奖……这些成果,不仅是库伦文艺实力的见证,更是游客“可带走的记忆”。

《安代文化研究集成》 巴· 苏和 主编

《安代词曲集成》(蒙文) 博特乐图 主编
库伦旗文学艺术创作基地的落成,是在历史回响中的一次崭新出发。它承载着安代文化奔放炽热的艺术基因,延续着库伦文艺工作者薪火相传的创作精神,更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指引下,为库伦文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我们坚信,在这片被文化深深浸润的土地上,这株新植的文艺之花,必将绚烂绽放,让世界看到一个既古老厚重、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库伦。
作者:徐帅

《途中》作者:包丰华

《傍晚》作者:格日勒图

《草原晨曲》作者:格日勒图

《霞归 》作者:包丰华

《情系草原 》作者:包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