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有许多功成名就,威震古今的人物,比如火烧赤壁的周瑜、三分天下的诸葛亮,以及帮助曹操一统北方,建立霸业的郭嘉等,这些人都堪称顶尖人物。然而,并不是所有有才能的人都能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价值。三国中也有许多怀才不遇、被误用的谋士,他们本有改变命运的能力,却因为投错了明主,最终未能有所作为。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这些才华横溢却未能实现抱负的谋士,看看他们的谋略和结局如何。
第一位是李儒。大将军何进本有一手好牌,却打得稀烂,甚至在临死前将董卓这位恶魔招入了京城。董卓虽然暴虐无道,但他却缺乏头脑,几乎所有大事都依赖李儒的谋略。董卓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一方面招揽何进的部队,一方面与李儒商议废立帝位的事。李儒认为应该果断行动,便建议董卓在温明园设宴,要求百官效忠,不从者斩杀。虽然董卓霸道,但这一举动遭到了荆州刺史丁原的反对,两军之间险些爆发战争。由于丁原手下有吕布,董卓不得不暂时避让。后来,李儒还建议董卓取下吕布的赤兔马,最终吕布投降,董卓也因此得到了更多权力。接着,李儒又多次献计,帮助董卓化解危机,比如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他建议先杀太傅袁隗,再集结兵力于虎牢关应战。在逃往长安的途中,李儒安排吕布等人阻击曹操,取得了一次胜利。可惜,李儒的建议有时并未被董卓采纳,尤其是在王允献出连环计时,李儒建议董卓将貂蝉送给吕布,最终却未被采纳。董卓未听从,最终自取灭亡。李儒的眼光非常独到,如果董卓能够完全听从他的谋划,可能不会过早灭亡,而李儒也许会成为三国历史中最被忽视的谋士。
第二位是陈宫。陈宫是三国中非常难得的谋士。他心怀天下,对曹操刺杀董卓的行为深感折服,但同时又无法忍受曹操阴险狡诈的性格,因此最终选择反叛,站在了曹操的对立面。当曹操攻打徐州为父报仇时,陈宫联合吕布和张邈等人起事,给曹操带来了不少麻烦。吕布勇猛善战,而陈宫的计谋也非常精妙,一度打得曹操的部队节节败退。然而,吕布虽有勇气,却没有智慧,未听陈宫的建议,最终在濮阳败给了曹操,陈宫只得跟随吕布投降刘备。后来,吕布与陈宫联合袁术反抗曹操,但由于吕布听信谗言,导致与袁术断绝了联系。官渡之战前,陈宫再次提出合理的建议,但吕布不听,最终导致了败亡。陈宫在吕布失败后选择死守不降,最终被曹操所杀。陈宫的谋略不亚于郭嘉和程昱,但因为未能摆脱吕布的庸碌,最终落得悲惨下场。
第三位是黄权。黄权是西川牧刘璋的部下,他始终忠诚于刘璋,反对张松的建议,不愿意将益州交给曹操或刘备。然而,刘璋不听黄权的劝阻,最终答应张松的建议,让刘备进入益州。刘备不久后便撕掉伪装,开始图谋占领西川,而黄权依然为刘璋忙碌筹划。虽然刘璋最终丧失了西川,黄权仍尽力为其抗衡,但最终因刘璋无法自保,西川被刘备占领。黄权心灰意冷,以为自己将此生终老在成都,然而刘备三顾茅庐,最终打动了黄权,使其重新被重用。不料,黄权的仕途再次因刘备急于复仇而受阻。刘备带着黄权出征东吴,最终在夷陵之战中大败。黄权提出自己应当率军在前,刘备应该坐镇后方指挥,但刘备并未采纳,反而将黄权派往江北防守魏国。最终,东吴军火烧连营,刘备大败,黄权无路可走,只得投降魏国。黄权虽然在曹魏得到了高位,却再也未能大展宏图,实在令人惋惜。
第四位是沮授。袁绍手下有许多能人,其中沮授堪称佼佼者。他的谋略包括帮助袁绍平定河北,劝袁绍迎奉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反对分封诸子,以及提出三年疲曹的战略。这些策略本可以帮助袁绍建立稳固的霸业,但袁绍一心扩张,最终未能采纳沮授的建议,导致整个霸业逐渐瓦解。沮授多次劝告袁绍谨慎行事,但袁绍未听。最终,袁绍的过度自信使得沮授未能尽展才华,沮授也因未被袁绍重用,最后被曹操所杀。
第五位是田丰。田丰与沮授一样,都是河北的智谋之士。在曹操攻打刘备时,田丰曾建议袁绍趁机发兵夺回天子,但袁绍错失良机。在官渡之战前,田丰再次提出应坚守防线,等待时机,甚至建议使用奇兵骚扰曹操,但袁绍依然未听从他的建议。田丰因直言犯上,被袁绍下狱,最终在狱中死去。田丰的死,实在可惜,因为他拥有过人的才智,却因脾气不合和老板的无能,最终没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综合来看,李儒、陈宫、黄权、沮授、田丰这些人物都拥有卓越的谋略,只可惜他们都未能遇到真正的明主。无论是董卓、吕布、刘璋还是袁绍,最终都因自身的无能而自取灭亡。这也验证了一句话: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只有站在好的平台上,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