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久住上海的外国朋友跟小洋感叹,我们的生活正被AI与算法的洪流冲刷,连问候“你过得好吗”,也换成了摄像头里0.1秒的识别。眼下,在刘海粟美术馆,“机•智”上海青年美术大展把这场城市“速迭代”的各个切面,直白地摊在观众眼前。
一起看看那些“人气爆品”中传达的时代讯息吧。
呼吸写就的“心电图”
叶子等三个文艺女青年邀请了50位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各自感受呼吸频率,进而书写出来,接续成“心电图”长卷。每一次吸气,墨迹就生长一次;每一次呼气,就回落一点。

《书以观象》 张家愉 摄(下同)
站在作品前,你分不清是谁的肺在替谁活着。无形的东西突然有了重量,可以被看见。
“地下城史诗”的警示
由何嘉斌编剧、导演、剪辑的短片《进化·超脱形态》中,半机械人1001拖着金属残肢,在AI掌管的地下城寻找“被圈养人类”的生存空间。

观众欣赏科幻片“地下城”。
放映的小屏幕前,没有座位,很多人坚持站了十余分钟,直到看完。观众多的时候,彼此挨着,却几近无声。“未来人类真的会被AI掌控吗?”有人窃窃私语,“也有别的可能吧。当算法学会尊重,人群被善意连接,会怎样呢?”
宇宙也被算法归类
创作者左晹用AI算法把星图、文字符号、器官及皮肤表层模型结构搭成一个立起的直角三角形,贴地的斜边则代表“大宇宙”。观众惊叹:原来,宇宙也可以转译成一张图纸!

《大宇宙》
3D速写里煎饼飘香
创作者郭祺把丰子恺画风的平面速写“拉”成3D——金属“线条人”摊煎饼,排队者伸长脖子,等那口热乎的美味。从正面看,众人都在静悄悄地等待;从侧面看,人物仿佛交换了位置,互动起来。有留学生参观者感慨,自己经常用软件点外卖,甚至尝试无人机送餐,却很少体验这样的排队购买。

《早点摊》
被吸入管道的“人生盲盒”
大屏幕上,郭康妮“发明”的透明管道里,一个“孩儿面+老人皮+壮年肌”的混合体游走着。每到分岔节点,“他”就被“吸入”,体验由AI随机设置的场景和故事线。有观众看了很久,发出一声感慨:“不可预测,正是人生美妙的地方!”

《顺流而遇-透彻人生》
机器织不出的情感
一条纤维制的机械臂被麻绳吊在半空,正编织着一条围巾。创作者王棕正说,有很多独属于人类的温度和情绪,看似无用、低效,却是算法难以捕捉的美。“科技能模仿人类的动作,却无法理解动作背后的情感投入——这恰恰是人类最珍贵的部分。”他说。

《有用的温度》
逛完一圈,很多观众发现:在大展中穿针引线的不是机器,而是被机器逼出来的“人味”。总策展人林明杰忆起伦敦大学金匠学院副校长David Oswell来看展时的场景:“他看得非常认真,8个展厅的作品全看完。他说,这个展是他近年来看到的最好的征集类大展。”
这场大展11月23日就闭幕了。还没去的你,准备把哪件作品带来的启示写进自己的“人生算法”?
小贴士
地点:刘海粟美术馆+C·PARK海粟文化广场D栋
时间:9:00-17:00(16:30停止入场),展出至11月23日
交通:地铁3/4号线延安西站2号口步行6分钟
门票:免费,无需预约
新民晚报记者 张家愉
上海滩上洋掌柜(ID:shyangzhanggui)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