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20日,率部驻扎在热河一带的国民党第9兵团司令石觉接到消息,东北野战军已经入关。得知此事,石觉顿感不妙,他当即决定放弃热河,带着部队南逃。
结果在半路上,他的部队被东北野战军追上,石觉被打得大败,无奈之下只能带着残部逃到了北平与傅作义会师。
直到此时,石觉仍然对华北的局势感到乐观,毕竟北平有傅作义的大军以及他和李文等人指挥的中央军,尚有一战之力。可接下来平津战役的走势,迅速将他打回了现实。
东北解放之后,毛主席就下定决心尽快解决华北的国军,东北野战军因此只做了短暂休整就火速入关,此举给国民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蒋介石本人对华北的局势都持悲观态度,他曾不止一次劝说傅作义率部南撤。
傅作义自然不愿意舍弃自己在华北与绥远的地盘,蒋介石无奈之下,只能将中央军收缩在平津一带,与傅作义一起困守华北的几座大城市。
虽然国民党上下对击退东北野战军并没有太大的信心,可平津战役初期,他们普遍认为至少可以靠着现有的兵力拖一拖,等待外部局势的变化。
石觉等人的到来,使得坐镇北平的傅作义感到了不安,石觉退到北平的时候,还带来了4个师的兵力。他与北平警备总司令李文一样,都是蒋介石的嫡系将领。
石觉是黄埔三期生,早年参加过中原大战等一系列重要战役,靠着自己的军事能力,逐渐成为中央军的高级将领。
李文则是黄埔一期生,北伐时期就崭露头角,也是蒋介石的心腹。他们带领中央军在华北一带活动,也是蒋介石用来制衡傅作义的棋子,可在共同的敌人面前,他们不得不暂时合作,一起守卫平津。
平津战役爆发后,最终的结果人们也都知道了,傅作义拥有几十万部队,可在解放军的一系列打击下,国民党军诸多部队被消灭,解放军顺利解放了天津等地。
见此情景傅作义不得不接受中共的和平提案。傅作义带着北平的部队起义,解放军得以和平解放北平。
可令很多人想不通的是,既然石觉等中央军将领一开始都想着抵抗,他们又掌握着重兵,傅作义为何能压制他们,成功控制北平局势,最终完成起义的呢?
实际上,傅作义和平起义的过程远没有想象那么容易,此前傅作义与中央军能够保持表面的和平,是因为傅作义也拥有自己的地盘与强大的军队。
可平津战役的爆发,破坏了他们之间的平衡,解放军先是包围了张家口,使得傅作义派出主力35军增援。
随后,解放军抓住机会成功打援,先后消灭了傅作义的35军与104军。连着损失两个主力军,傅作义元气大伤,宣化、密云等地先后被解放,更是断了傅作义西逃的道路。
可以说,傅作义不但失去了退往绥远的通道,还失去了许多兵力。留在北平的他,名义上还是掌管华北军政的要员,实际上他手上的兵力已经很难压制李文、石觉这些蒋系将领了。
可他们在傅作义起义的过程中就什么都没做,平静接受了这一切。
当然,李文与石觉等人并不认可傅作义的做法,他们始终都忠于蒋介石,可在傅作义做出决定之后,他们已经意识到局势无法改变,哪怕是反抗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首先,无论傅作义做出什么选择,解放军大兵压境的事情都不会改变。李文与石觉等中央军将领在之前都与东北野战军交过手,他们非常清楚解放军的实力,哪怕自己站出来抵抗,他们根本就不是解放军的对手。
尤其是35军等部队被消灭后,傅作义的力量是被削弱了,可解放军也将北平团团包围,还切断了水路与陆路。此时的北平城已经是一座孤城,连一开始主张抵抗的石觉都丧失了信心,认为继续死守孤城只是死路一条。
因此,傅作义与中共的谈判对他们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至少北平和平解放,那他们也不用成为战俘了。傅作义也非常清楚他们的立场,所以在与解放军谈判的时候,说明了他们的情况。
在公布自己的决定时,傅作义也给了他们一条退路,李文与石觉等高级将领可以自行乘坐飞机离开北平。这让他们非常高兴,既然有了退路,那他们就更不愿意抵抗了。
1949年1月24日,蒋介石派来飞机将李文等人接走,按照约定他们可以带走中央军诸多高级将领。李文等人利用东单机场运走了大量将官。
可由于机场太小,最终他们只带走了第4师第12团王化仁部两个步兵营和军部辎重营以及骆振韶等团以上军官十余人。至此,北平和平解放再也没有任何干扰,北平这座千年古都也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