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的青山绿水间,一股源自乡野的艺术力量正在勃发。从梵净山下到百里杜鹃,从黔中乡村到少数民族村寨,一个个地方艺术团以地方文化为根、惠民为本,带领演员们用执着与热爱演出,不仅丰富了当地群众和游客的精神世界,更成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有力引擎。

表演布依族歌舞剧《音画布依》的演员。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刘朝富 摄
在黔东南州,鼓韵蝉音艺术团的演出总能在青山绿水间掀起热潮。这个由当地各行各业舞蹈爱好者组成的艺术团,扎根苗侗文化土壤,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参与送戏下乡、百团汇演等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化惠民深入基层。

鼓韵蝉音艺术团参加贵州“村超”全国赛表演后合影。受访者供图
“地方艺术团体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是重要角色。”鼓韵蝉音艺术团团长杨胜梅介绍,近年来鼓韵蝉音艺术团结合现代舞台需求创新,在《姊妹银项圈》《生命树》《光影鼓韵》等表演曲目上,始终保留民族核心元素,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和平衡。
在杨胜梅看来,地方艺术团不仅是乡村文化氛围的营造者,也是助力文旅融合的推动者。“下乡演出、组织村民参与文艺活动等,在丰富村民精神生活的同时,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与归属感,有时团体的特色表演也可以成为乡村文旅的亮点,吸引游客关注。”

江口云舍舞团演绎土家族民俗。受访者供图
在铜仁市江口县云舍村,江口云舍舞团则以另一种方式诠释着文化惠民的内涵。依托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云舍舞团着重挖掘土家族民族风情和民俗元素,编排出《云中姑娘》《云舍人》《造纸》以及土家族哭嫁、土家摆手篝火、傩戏等精彩节目,颇受游客欢迎。
云舍舞团演员吴秋月说:“2023年,我们从寨沙侗寨迁至云舍村的土家民俗表演场后,每天团队都会在这里坚持开展免费的民俗表演,很多村民都关心我们,也有游客观看完演出后来加我们微信,从不吝啬对演员的夸赞和支持,这些让我觉得很感动。”

受到游客村民欢迎的云舍舞团表演。受访者供图
每年旅游旺季,是吴秋月最忙碌的时节,她不仅要亲自编排整场演出,还要负责教授其他演员。她认为,这种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模式,也让艺术团成为地方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演出场地从城镇广场延伸至田间地头,能惠及更多乡民和游客。
安顺市平坝区黔雅艺术团的舞蹈教师王爱琳对此怀有同样的感受。“在送文化下乡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优雅和自信,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掌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大家,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正在排练的黔雅艺术团成员。受访者供图
据悉,黔雅艺术团的前身是一支只有十几名成员的“快乐旗袍队”,后来随着旗袍队演出增多,更多的人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目前已发展团员120人,年龄层次从“00后”跨越到“50后”。
这些扎根乡土的地方艺术团共同描绘一幅生动图景:他们不再是单向的“文化输送者”,而是以地方文化为基石,通过挖掘、创新和普及,将艺术种子“种”进百姓心田的传播者。从“送”到“种”的转变,提升了文化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增强了文化自信,促进了城乡精神共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陈江南
编辑/黄若佩
二审/赵相康
三审/黄蔚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