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苏德战争的惨烈程度,我们首先来看一组令人震惊的数字。苏联官方的统计数据显示,红军在战争中共计伤亡2960万人。这个数字包括了915万死亡与失踪、446万被俘、以及1832万的伤病。这里的数据仅仅是指军人方面。至于平民,苏联的死亡人数则高达1740万。如果将军队和民众的伤亡合并计算,总损失轻松超过4700万。虽然俄罗斯在后来的修正中称总人口的净损失(死亡)超过了2600万,但这依然是一个极为可怕的数字。
相比之下,德国在东线的动员兵力只有1420万,而苏联总动员了3460万人。德国居然能将这样一个庞大的对手打得如此惨烈,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究。德国能打得如此顺利,斯大林的错误决策占了一半的责任。
作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在战争前做出了许多致命的错误判断。首先,他坚信希特勒不会选择两线作战。斯大林的逻辑非常简单:既然德国在西线还没有彻底击败英国,那他怎么可能分心去进攻苏联呢?这一点在他看来完全不合逻辑。他认为,在1942年之前,希特勒绝不会发动进攻,这样一来,苏联就有充足的时间来备战。这种盲目的自信让他对所有关于“狼来了”的警告都没有反应。
1941年春,克里姆林宫几乎每天都收到德国即将进攻的情报。最为顶级的间谍,理查德·佐尔格,甚至从日本发回了精确到“6月22日拂晓”的情报,准确地掌握了德军集结的师级单位数量。瑞士的“多拉”情报小组也发出了警报,称德军总攻将在6月22日星期天的凌晨开始。甚至英国首相丘吉尔也亲自提醒说德军正在向东调兵。但斯大林对这些警报全然不信。他认为这些情报无非是英国的离间计,目的是挑拨苏德关系,想让苏联替英国出手。
为了迎合斯大林的想法,苏军总参谋部的情报部长戈里科夫,甚至在报告中把这些警告定性为“可能是英国,甚至是德国间谍机构散布的烟幕”。这种高层集体“装睡”的态度,直接导致苏军在边境上的严重麻痹。直到1941年6月21日晚上,德军的坦克几乎已经推进到边境,斯大林才在朱可夫等人的强烈催促下,签发了著名的“第一号命令”。
这份命令的核心内容非常奇特,其主要思想是:“德军可能的袭击以挑衅行动开始,苏军要避免受到挑衅而作出反应,以免扩大冲突。”命令要求部队隐蔽进入工事,飞机分散伪装,但“在没有特别命令的情况下,不得采取任何其他措施”。而这道命令是在6月21日23时45分才发出的。到达基层部队时,已经是6月22日凌晨。几个小时后,德军的进攻就来了。但前线指挥官手中的命令却是“不准还击”。在这种情况下,战争该如何打下去呢?
斯大林在战争初期甚至天真地认为这只是德军前线指挥官的“个人挑衅”,一度拒绝下令全面反击。正是这种从上到下的错误判断,给予了德军突袭最大程度的突然性。
如果说斯大林的误判是“大脑短路”,那么苏军战前的部署就是“手脚不协调”。第一个大错,就是战略重心错放了地方。斯大林和苏军总参谋部在制定作战计划时,一直认为德军的主攻方向是南线,也就是乌克兰。为什么这么认为?因为斯大林从“经济决定论”的角度出发,认为希特勒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夺取乌克兰的粮食、顿巴斯的煤炭和高加索的石油。
因此,苏军将最精锐的部队、最多的兵力(58个师)都集中在了基辅特别军区,也就是南线。但德国陆军的指挥官们并没有按照斯大林的想法行事,他们从纯军事角度出发,决定将主攻方向定在了中路,集中最精锐的中央集团军群(54个师,其中包括9个坦克师),从明斯克-斯摩棱斯克一路直插莫斯科。
这就像是你预判对方会攻击你的肚子,于是你把所有防守力量都集中在腹部,结果敌人从你的脸部打了一拳。第二个大错,是苏军完全没有“防守”这一选项。从1938年到1941年,苏军总参谋部制定了四份作战计划,而其中的核心思想一直是“进攻制胜”。尤其是1940年12月的高级军事会议中,所有的报告都在讨论如何组织和实施进攻战役,甚至提出要突破“曼纳林防线”。这种“进攻PTSD”让苏军在战略防御上的准备极为不足。
边境部队的部署本应是为掩护主力集结,准备进行反攻,而不是为了防御。结果,当德军的闪电战来临时,苏军完全没有应对计划,全线崩溃。第三个更根本的问题,是1937年的“大清洗”。这场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对苏军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导致全国超过200万人被捕,军队中有3.5万名军人被牵连,其中约1.5万名军官被处决。大量真正了解现代战争的军事人才被消除,剩下的军官大多是缺乏实战经验的新人。
苏军当时大约75%的军官在现任岗位上待的时间还不到一年。如此一支大脑“短路”、指挥体系不稳定的军队,怎能在面对训练有素的德军时占得了上风呢?
1941年6月22日凌晨3点半,德国发动了“巴巴罗萨”计划。德国动员了500万兵力,分北方、中央、南方三路进攻,同时还配备了4980架飞机和4300辆坦克。德国的“闪电战”在经过波兰和西欧战场的磨砺后,已经精练到极致。而苏军完全被打懵了。
战争的第一天,苏联的1200架飞机中有800架在机场还没起飞就被摧毁。德军在短短18天内,就向苏联纵深推进了600公里。尽管苏军的坦克数量(11000辆)比德军的(3612辆)多得多,而且T-34和KV-1坦克的性能远超德军,但由于后勤保障差和训练不足,苏军的装备大多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战场上,苏军的T-34坦克虽然性能优秀,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训练和配套设备,往往难以发挥出其应有的威力。而德军坦克则配合得非常默契,指挥明确,操作流畅。战场上,苏军的高层指挥也一片混乱。在开战初期,苏联的“第三号命令”要求前线部队发动强大反击,并越过国境线,但此时的前线已经完全崩溃。这些脱离实际的指令导致了苏军预备队的不断牺牲,最终导致德军在中路打出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围歼战。
在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一带,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成功实施了双钳攻势,几乎全歼苏军西方面军主力。接下来,德国军队又在基辅发动了另一场规模更大的围歼战,苏军西南方面军几乎全军覆没。三个月后,苏军的第一战略梯队几乎被全歼,德军“三个月灭亡苏联”的计划差点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