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因病去世,终老于五丈原。自此,蜀汉的权力逐渐落入了蒋琬和费祎手中。然而,姜维并不是在孔明去世后立刻掌握了大权。真正掌权的是在蒋琬退位、费祎被刺杀后,姜维才成为唯一能够接替费祎职务的适合人选。到了公元238年,姜维接管了蜀汉的大权,急于整军准备再度发动北伐战争。从公元238年到262年,姜维发动了十一次北伐战争,这一系列行动被称为九伐中原。接下来,我将讲解姜维为何执意要发动这场北伐战争。 姜维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完成孔明未竟的事业
姜维的恩师是诸葛亮,孔明将自己毕生的知识和智慧传授给姜维。当姜维归降蜀汉后,他便在孔明的教导下,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姜维从一开始就跟随孔明参与北伐战争,他在战场上与孔明有过多次深谈,因此他深知孔明的心愿,那就是平定天下,恢复汉室的旧都。 孔明的能力毋庸置疑,但蜀汉的国力有限,北伐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由于蜀汉本身资源匮乏,孔明去世后,北伐被迫暂停了四年。此期间,蒋琬和费祎致力于恢复蜀汉的国力。直到姜维接管大权后,他迫不及待地再次发动北伐,且这一战持续了二十四年。最终,蜀汉因力不从心于公元263年被魏国所灭。姜维之所以发动北伐,部分原因是为了帮助孔明实现未完成的理想。他对孔明的敬重已经超越了普通的师生关系。姜维的北伐,实则是一场为孔明复仇的战斗,每次受挫,他都在想念自己的恩师。 姜维认为不北伐,蜀汉必将灭亡 这一观点实际上早在孔明发动北伐时就已被提及。当时的蜀汉即便采取了休养生息的策略,也远远落后于曹魏和东吴。事实上,曹魏早已名存实亡,司马氏已经掌控了魏国的大权。姜维认为,如果不趁着曹魏内乱的时机,发动战争进行突袭,那么蜀汉迟早会被曹魏吞并,最终灭亡。因此,他决定继续孔明未完成的北伐,尽力为蜀汉争取生存的机会。 当时,曹魏并未主动进攻蜀汉,部分原因是东吴也时常对曹魏发动进攻,同时魏国内政动荡,急需调整。此外,蜀道险阻也是魏国进攻的巨大障碍。 总结:既然曹魏没有主动进攻蜀汉,那么一旦他们集中力量,蜀汉将会面临被动挨打的局面。蜀汉作为一个偏安一隅的政权,注定难以长久生存。历史上也没有任何一位统一天下的帝王,能出自蜀地,蜀汉只能作为一个割据政权存在。姜维看到了蜀汉缺乏继承人,深感形势危急,因此他决定在自己有生之年,帮助蜀汉解决生死存亡的问题。不幸的是,姜维遇上了强敌邓艾,尽管他屡次北伐,却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最终,邓艾的偷袭令蜀汉无法承受,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姜维手中有足够的战争资源,但蜀汉缺乏凝聚力 在费祎和蒋琬休养生息的这段时间里,蜀汉积累了足够的粮草和军械,而且粮道得到了改善,确保了在战争中不会再次发生兵马未动,粮草先绝的困境。孔明当年北伐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粮草不足。 姜维为人节俭,日常生活简朴,甚至没有妾侍,也没有享乐。作为一位高官,他的开销被严格控制,生活朴素。这一切都体现了姜维并不追求个人享乐,而是全身心投入国家大事中。《三国志》上有记载,姜维并不像其他权臣那样贪图私利,他的生活简朴,只有全力为国服务。 蜀汉的内政矛盾严重,派系争斗不断。在这种情况下,发动战争无疑是将所有人的注意力集中在外敌身上,消除内部分歧。姜维通过北伐,试图增强国家凝聚力,使蜀汉更加团结。然而,他也意识到,孔明留下的阵法远不足以应对未来的挑战。蜀汉后期,缺乏足够的将领和兵力支持,北伐更多依赖的是姜维个人的智慧与力量。姜维的北伐实际上与邓艾的斗智斗勇成为了蜀汉灭亡的关键。总结:东吴和曹魏都被内部权臣控制,蜀汉虽然没有发生类似的情况,但由于姜维的北伐,暂时避免了权力斗争对国家的威胁。可以说,姜维的北伐不仅是为了恢复汉室,也是为了让国家保持团结与活力。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从姜维的个人努力来看,蜀汉的命运注定难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