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性”乃戴胜之本
------论周思中之非遗陶艺
文/古广祥
(香港新闻出版社、艺术家智库)
非遗技艺,乃华夏文明之瑰宝,历经岁月沧桑,积淀深厚。于众多非遗技艺之中,周思中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创新的艺术理念、开放的文化视野和卓越的教育成就,在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周思中,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原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博导。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访问学者。教育部全国高校艺术学理论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设计艺术委员会理事、国博文物鉴定中心特聘专家、中国收藏家协会培训部客座教授、东方古陶瓷研究会珐琅彩粉彩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保利艺术博物馆专家顾问。
著有《清宫瓷胎画珐琅研究(1716—1789)》《中国陶瓷设计思想史论》《陶瓷强国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特区建设及作用研究》等,主编《中国陶瓷名著校读》,任《中华大典·艺术典·陶瓷艺术分典》第一副主编。系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区”概念首倡与理论研究、实践推动者。
周思中教授

庄子言: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陶艺创作素来讲求釉色平整、坯体质感之秩序化表达,以色块拼接凸显材质本真与章法严谨,让陶艺成为“立体的抽象画布”,实现功能与美学的极致统一。
为便以人们认知陶艺,思中先生突破传统纹饰与模仿桎梏,将陶艺从“装饰性工艺品”升华为“理性美学载体”,这种“形式即内容,内容非形式”的功能与审美对话,让“新造型主义”陶艺彻底嵌入生活,恰如黑格尔所言“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曾题联写体会,联曰:
熟知泥性;
巧舞笔锋。
艺术之极境,在使众生皆得美之浸润。思中先生每以陶艺证道,化日常器用为美学载体。请读其《日出·海浪》,此作以纯粹色块勾勒自然之壮丽,既是对传统釉色秩序的突破,

又是对“天人合一”哲学内核的现代诠释,体现了非遗技艺在传承中创新的辩证逻辑。凡作品,须有所思,有所本。思中先生这种“主动性发挥”,彻底扭转了“艺术与生活割裂”认知,特以本草对联为证:
富水/游冬/波扣/荻;
琼珠/打夏/雁鸣/荶。
图解:以层层晕染的黄、橙二色铺垫晨曦,中心朱红点亮日出的壮丽热烈;中景黑色山脉轮廓沉稳神秘,勾勒天地纵深;前景海浪翻滚,尽显大海的磅礴动感与力量。

联释:“富水”“琼珠”暗喻国泰民安之境;“游冬”“打夏”既映现“阳与阴”“动与静”的季节流转,亦隐喻个体在困境中的韧性与适配;“波扣”“雁鸣”既状海浪拍岸之姿,又象征社会关系的互动联结;“荻”“荶”既指自然草木,亦隐喻边缘群体的生存图景。
何为艺术之终极使命?艺术者,社会、人性、文明深度交织之精神实践也,其责藏于笔墨、色彩、音符之创作肌理中。思中先生身为学者型艺术家,其实践了“量变与质变”之辩证规律。他认为,技术进步不可脱离人文关怀,唯此才能使艺术与生活臻“终极融合”。复撰本草对联识读:
云花/烈朴/千千踏;
地椹/威绥/六六通。
创作意图:上部红、蓝、绿三色交错,既绘日出东方之壮丽,又喻宇宙多元之和谐;中部房屋与树木构成人间景致,与上部天地气象形成呼应,诠释“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核。

联解:“云花”“地椹”象征自然,“烈朴”“威绥”寄意泰和,“千千踏”象征万物生生不息,“六六通”题解百姓诸事亨通。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真正之艺术,以最小之篇幅,凝最大量之思想。”思中先生作品之哲学表达,终归体现了“成教化,助人伦之社会价值”。其作以沉静简约抗浮躁,以本质纯粹慰心灵,警世人于纷繁世事中归本真。此震撼人心之新形式,实乃思中先生“以美学代宗教”之灵活转化。
题材者,思想之“载体”也。瓷板画《白雾》,破“单一叙事”而臻“多元观照”之学术价值。思中先生借瓷釉本身之“窑变质感”,阐人与自然对话,将“三才思想”化为视觉语言。此作既完成了形式与内容的革命性突破,也揭艺术乃生活实践本身之“社会属性”。再撰本草对联识读:
术活/双花藤/戴胜;
泥精/十样景/飞英。
上联:“术活”画家功力,“双花藤”主题景象,“戴胜”暗喻画面的动态张力。

下联:“泥精”泥之精粹,“十样景”多元景象,“飞英”暗喻作品融入诗意想象。
凡好作品须具有“艺术性”与“人民性”之同体性,然今人常割裂二者,或视艺术为高雅,或贬生活为俗务。思中先生破审美霸权,去“原作崇拜”之缚,使陶艺从“少数之专”复归“众庶之日”。艺之民主,非削峰就谷,乃拓疆辟野,终致欣赏与表达之统一。周思中先生作品之所以不被功利社会所弱化,其核心在于有“理论支撑”“学养托底”和有捍卫“非遗”之意志。
写于2025年11月13日
图文作者 古广祥 编发 常小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