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派系复杂、勾心斗角、厚黑之气弥漫的梁山众多好汉中脱颖而出,最终坐上第一把交椅,宋江的智谋和手段自然不容小觑。他的聪明和能力,绝对毋庸置疑。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朝廷明显的驱虎吞狼之计,让他带队征讨方腊,宋江为何还要老老实实执行?为何明知是陷阱,却丝毫没有异议? 当年易中天老师曾点评此事,说宋江太死板,不懂变通,不懂养寇自重。其实,对于宋江而言,他确实没有退路。这件事他既不敢拒绝,也无法拒绝。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是投名状——这规矩在江湖上有,在朝廷里同样适用。 喜欢《水浒传》的读者一定对梁山的入伙规则印象深刻:想上山,必须拿得出投名状。 林冲上梁山时就说:我是一身死罪,不得不来投奔诸位,为何还要怀疑?王伦却答道:若真心入伙,那就拿个投名状来。 当时林冲在山脚下苦等了好几天,直到杀人立功,才被接纳。 这规矩后来似乎被淡化了,但实际上只是灵活了些。像武松、鲁智深这样的旧识,彼此信得过,自然免检;神医安道全这类关键人才,梁山更是急需,流程宽松;而像被梁山设计、逼上山的徐宁、卢俊义,那更是直接被安排。 可对于那些主动归附、来历不明之人,梁山依旧充满戒备,比如鼓上蚤时迁、病关索杨雄等人,入伙都颇为艰难。 梁山只是江湖中的一个小团体,而朝廷是更庞大的权力江湖。梁山出来的人,在朝廷眼里全是潜在的反骨。要让他们彻底归顺,就必须有考验。 于是,朝廷让宋江等人去征辽、讨方腊,这其实是一种明摆着的试探:既然口口声声说忠于朝廷,那就得拿出真凭实据来。 这与梁山的投名状如出一辙,大家都心知肚明——既然讲规矩,那宋江等人就只能硬着头皮接下这份烫手的任务。 其次,离开梁山大本营之后,宋江早已身不由己。 他带兵征方腊,目的地是杭州。 过去的梁山好汉之所以能抗衡官军,靠的是天时地利——八百里水泊是他们的天然防线。可是,一旦离开大本营,被调往朝廷的军营,他们便失去了依托。 身处朝廷的掌控之下,吃的是官粮,住的是官营,要是不执行命令,随时会被断供、围剿。 到了这种境地,哪还有反抗的余地? 身不由己这四个字,正是宋江的真实写照。 不过,前面两点只是表面原因。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宋江心中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 他不愿造反,也不敢造反。 打个比方,一个曾混迹江湖的黑老大,虽然表面风光无限,但日子过得提心吊胆。若有机会洗白上岸,进体制、拿编制,即便工作清苦、被上司刁难,也绝不会轻易辞职重回旧路。 宋江的心理正是如此。 既然已经被招安,成为朝廷的编制内人员,那就要对得起这口官饭。朝廷让干什么,他就老老实实去做。 在表面上,这是一种责任感与服从意识,但深层次原因,是封建社会里根深蒂固的忠君信念——它如同无形的枷锁,将宋江牢牢困在体制的笼中。 当年宋江杀阎婆惜时,虽犯下人命,却仍不愿落草为寇,只因他心中仍存着清白的念头。后来被黄文炳陷害成反贼,他的怒火才彻底爆发,那次他亲自剥黄文炳衣服、绑上柳树,甚至请众兄弟饮酒观刑,可见他被逼至极点。 从这一幕可以看出,宋江最在意的,便是自己的忠被侮辱、被摧毁的那种屈辱感。 他的人生信念崩塌了,也正因为如此,他后来对招安格外执着。 他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兄弟们的出路,其实更多是为了安抚自己那颗渴望洗白的心——想回到他曾向往的体制之内,重新做一个被认可的臣子。因此,当朝廷派他征方腊,即便明知是阴谋陷阱,宋江依旧不愿抗命、不敢阳奉阴违。 在他看来,这正是一个忠臣应有的姿态——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哪怕被朝廷利用、被陷害、被坑,他依然心安理得。 因为在宋江的信念中,忠于朝廷,就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底线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