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四月二十三日,陈友谅亲自带领六十万大军直逼洪都城。面对这场危机,洪都的守将朱文正沉着冷静,指挥有力,坚守了城池长达八十五天。那么,为什么朱文正能够在陈友谅强大的压力下,坚守这么长时间呢?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朱元璋未雨绸缪,提前做好了准备。在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正月,朱元璋亲自前往龙兴接受胡廷瑞等人的归降,并下令将龙兴改为洪都府。洪都城墙原本紧邻赣江,陈友谅曾经从元军手中夺取了龙兴城,他就充分利用这一地理优势,将巨舰开到洪都城下,利用赣江的水位上涨,使得攻城变得更加容易。此时,朱元璋深知陈友谅会对洪都发动进攻,因此他在占领洪都后,立刻着手改建城墙,将西南面紧靠赣江的部分城墙后移了三十多步。这样一来,陈友谅的巨舰乘城战术就变得不再有效。当陈友谅的大军抵达洪都城下时,发现巨舰根本无法靠近城墙。无奈之下,陈友谅只好围住洪都城,并用云梯等工具从陆地进攻。然而,城墙与赣江之间的陆地非常狭窄,难以容纳太多兵力,陈友谅军队的优势也因此受到限制。 其次,朱元璋提前为洪都城准备了充足的粮草。在守城战中,粮草的储备至关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供应,守军很难维持长时间的抗战。这个道理可以从明朝早期小明王在安丰的经历中看出。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二月初二,张士诚派兵攻打安丰,几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安丰城内的粮草就被切断。此时,小明王请求朱元璋支援。而在洪都城被围困的情况下,守军能够坚守近三个月,足见朱元璋提前储备了足够的粮草。这样,守军不用担心食物短缺的问题,可以专心致志地守城。再者,洪都城内百姓的支持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陈友谅从元军手中夺取龙兴后,为了个人的奢侈享乐,他修建了鹿园,过上了极其奢华的生活。而朱元璋占领洪都后,采取了一系列民生措施,废除了陈友谅时期苛刻的税赋和征兵制度,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并且设法帮助那些没有亲属供养的贫困百姓,这使得城内百姓对朱元璋非常感激和支持。与此相比,陈友谅征兵时采取的三丁抽一制度,让百姓苦不堪言,许多人都希望能够摆脱陈友谅的压迫,因此自然倾向于支持朱元璋的军队。 此外,朱文正卓越的军事才能也是守城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五月,朱元璋任命朱文正为洪都的大都督。洪都位于南昌附近,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因此朱元璋特别重视这座城市的防守。在六十万大军围困的情况下,朱文正依然能够保持冷静和清醒的头脑,快速制定出合理的守城策略,并且合理分配兵力。即便敌军人数众多,朱文正依然指挥得当,防守稳固。二十七岁的朱文正凭借沉稳的指挥,带领将士们顽强地守住了洪都。在这场激烈的攻防战中,朱文正表现得极为冷静,他命令参政邓愈守卫抚州门,元帅赵德胜等人守卫其他重要关口,而他亲自指挥中军,指挥两千精锐部队随时支援。尽管陈友谅采取了各种手段攻城,攻防双方伤亡惨重,但朱文正凭借坚定的意志坚守了八十五天,创造了一个守城奇迹。 最后,朱元璋军队的士气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龙湾之战后,朱元璋的势力迅速扩展,军队士气高涨。陈友谅的许多部将和辖区内的守将纷纷投降。洪都的守军士气也十分高涨,尤其是张子明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展现了他们的坚韧不拔。当洪都城被围困时,城内与外界的联系被切断,朱文正派遣千户张子明偷偷潜出城外,去向朱元璋报信。张子明冒着生命危险,成功将陈友谅军队的情况传递给了朱元璋,并且准确判断出陈友谅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因长期征战,已处于疲惫状态,且粮草短缺。朱元璋听后指示张子明告诉守军再坚持一个月。当张子明回到洪都时,他被陈友谅军队捕获,但在临近洪都城下时,他突然高喊:大军且至,但固守以待!这句鼓舞人心的话让城内的守军士气大增。最终,在朱元璋援军到达时,陈友谅不得不撤围,洪都的守军成功守住了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