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薛岳为了实施诱敌深入、包围歼灭的战略,决定将驻守在幕阜、九宫等地的部队撤离,后撤到衡山与日军展开决战。他将这一计划报告给蒋介石后,蒋介石亲自带领陈诚和白崇禧赶到南岳指挥作战。 薛岳的司令部随后从长沙迁至茶陵。
然而,一位名叫樊松甫的将领在收到薛岳的作战命令后,感到非常震惊。他立即分别致电蒋介石和陈诚,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内容大致如下: 目前敌军在岳阳地区频繁调动兵力,但只是用第33和106师团替换第9和109师团接防,实际上并未增加兵力。敌人这种虚张声势的举动只是想迫使我们投降,并没有攻占长沙的真实意图。且湖北的防线左依洞庭湖,右靠幕阜山,如果我们集中兵力守卫九宫,北方可以威胁武汉,东西两侧的进攻可以切断敌军南浔和粤汉铁路的后路,从而牵制敌军深入。如果把衡山作为防线,虽然它是南岳名山,但地形远不如幕阜和九宫的险要。放弃长沙和湘江两岸,等于把敌军引向我们的背后,川黔的门户将大开,后果不堪设想。凭什么认为我们的精锐部队能在衡山歼灭敌人?如果敌人不攻衡山,而转攻其他地方怎么办?敌人未必攻我们守不住的地方,偏偏要我们放弃那些敌人不感兴趣的地方。中国这么大,退一步又退一步,剩下的还能指望多少?请立即命令薛岳将军回到长沙,各部队迅速恢复原防,在湘北决战,这样我们还能避免三湘沦陷。 蒋介石看完电报后,递给陈诚看,问道:辞修,樊崧甫的意见,你怎么看? 陈诚回答说:薛岳是司令长官,樊崧甫是总指挥,应该听薛岳的指挥。樊崧甫爱发表意见,不用理他。 蒋介石又将电报交给白崇禧看,白崇禧看后表示:樊崧甫的意见是对的。 蒋介石听后,突然严厉地对陈诚说:辞修兄,赶紧打电话给薛岳,命令他三天内回到长沙,在湘北决战,过期就不要他回来,拿头来见! 陈诚听到后,脸上发红,感到十分尴尬,只好去打电话,迫使薛岳回到长沙。 结果,日军在没有搞清楚情况的情况下,向长沙进军,最终中国军队在长沙爆发了一个重大的胜利——长沙会战大捷。尽管薛岳没有犯错,而且获得了长沙会战的大功,但战后他还是以樊松甫不听命令,擅自调动部队,傲慢自大,目无长官为由,向蒋介石提出控告,要求将樊松甫调走。 然而,蒋介石没有批准这一请求。 蒋介石当时为何没有听从陈诚的建议,而选择听从白崇禧呢?因为白崇禧的确比陈诚更懂得如何打仗。华宸在其著作《真实的四大家族》中提到这一事件,书中详细描述了民国时期四大家族及其后代、嫡系将领的历史,成为畅销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