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鹰厦,1955年生,上海人,别号里姚降人。师从文化学者、著名书画家、金石篆刻家、国学经典图书《壬辰千字文帖》撰著者曾璞先生,深得其悉心教诲及真传。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社会艺术专业委员会(书法)艺术研究员;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在册高级文学创作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全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委员会会员;中国翰墨文化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翰墨书画院副院长; 文旅部中国文化艺术人才管理中心评定为“国家高级书法艺术传承师”;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画艺术报》编委会副主任; 中国楹联招牌匾创作合作人 ;央视书画签约艺术家;《人民日报》书画频道签约艺术家;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栏目《水墨丹青》、《名家讲堂》栏目签约艺术家、水墨丹青书画院会员;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会员;被励志片《青竹》电影摄制组聘为该影片的电影艺术顾问。




笔底风雷起 墨中气象生——品姚鹰厦书法艺术
在当代海派书法的版图上,姚鹰厦是一位以笔墨立骨、以性情铸魂的实力书家。这位籍贯上海的艺术家,以“里姚降人”为别号,其名号中既暗含着对故土人文的眷恋,更彰显着一种沉潜于笔墨世界的谦卑与执着。多年来,他浸淫碑帖之间,游刃于诸体之中,将海派文化的兼容并蓄与传统书法的精神内核相融合,形成了雄健而不失灵动、厚重而蕴含意趣的独特艺术风貌,为当代书法创作提供了颇具价值的审美参照。



行草是姚鹰厦最能释放性情的书体,也是其艺术风格最为鲜明的载体。他的行草作品,笔势连贯而富有节奏,墨色变化丰富而不失法度,将“笔走龙蛇”的灵动与“力能扛鼎”的厚重完美结合。在书法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笔法的丰富性:提按转折之间,或如惊涛拍岸,笔力雄健;或如流泉漱石,轻盈灵动。线条的粗细变化、枯润对比极为自然,浓墨处沉厚饱满,如乌云聚顶;淡墨处飘逸空灵,似薄雾轻笼;枯笔处则力透纸背,如老树虬枝,尽显苍劲之美。这种笔墨语言的运用,不仅展现了他精湛的控笔能力,更传递出他内心的情感波澜,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姚鹰厦的书法之路,始终以“师法传统”为根基,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有着鲜明体现。传统书法讲究“取法乎上”,他深谙此道,早年便遍临历代经典碑帖,从汉隶的古朴雄浑到晋帖的尚韵风流,从唐楷的森严法度到明清行草的抒情达意,都在他的笔墨滋养范围内。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对魏碑的研习下过苦功,《张猛龙碑》的刚劲奇崛、《郑文公碑》的雍容宽博,都化为他笔底的养分,使其书法在结体上兼具方正端庄与欹侧变化,在笔法上凝聚着金石之气与笔墨韵味。这种对传统的深度挖掘,并非简单的摹仿复制,而是在精准把握经典精神的基础上,融入自身的理解与感悟,实现了“入古出新”的创作追求。




观姚鹰厦的楷书作品,最能感受到他对法度的敬畏与突破。他的楷书不取一味平正的刻板,而是在恪守唐楷基本准则的同时,巧妙融入魏碑的方折意趣,使得字形既端庄稳重,又富有动感。单字结构疏密有致,笔画交代清晰利落,横画或平直如砥,或略呈右上倾斜之势,增添了字的精神气象;竖画则如断崖坠石,力透纸背,尽显骨力。在章法布局上,他注重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顾盼,行距疏朗而不松散,字距紧凑而不壅塞,整体呈现出一种井然有序却又生机盎然的视觉效果。这种楷书创作,既避开了馆阁体的僵化,又摆脱了刻意求奇的浮躁,彰显出“稳而不滞,活而不浮”的艺术境界。


笔底风雷起,墨中气象生。姚鹰厦老师,用一支毛笔书写着对传统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他的书法,如同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既承载着千年书法的精神血脉,又传递着当代书家的审美追求。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他将在笔墨世界中继续深耕不辍,创作出更多兼具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的佳作,为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而我们作为观者,也将在他的笔墨光影中,不断体悟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姚鹰厦老师以细腻的笔触勾勒柿叶的纹理,又以富有张力的晕染技法表现红柿的饱满鲜活,色彩明快却不失雅致,在对民俗吉祥意象的塑造中,既可见对传统没骨画技法的借鉴,又融入了自身对生活意趣的生动捕捉,将 “柿事如意” 的美好祈愿以极具亲和力的画面语言呈现,风格通俗却不流俗,充满烟火气的同时又保有国画的笔墨格调。
一俗一雅,一彩一墨,却都在尺幅之间,将国画的笔墨韵味、个人的风格特质与文化寓意精妙融合,于视觉审美之外,更给予观者心灵上的美好慰藉与文化共鸣,是传统国画在当代语境下,姚鹰厦老师以个性化风格诠释文化意象的精彩实践。
(文/田野)
欢迎点赞留言,喜欢老师作品随时留言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