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振春,笔名墨缘,陕西商南人。自幼爱好书法,无事临帖练字,把“有闲常同书作伴,无事且与字为邻”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楷行隶草篆皆有涉猎,喜欢行草小篆,常常临习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赵孟頫的行书《洛神赋》《闲居赋》,孙过庭的草书《书谱》,王羲之的草书《十七帖》,也喜欢小楷,常临《灵飞经》,还有文征明的《琴赋》、《草堂十志》。经常研究先辈们的书法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除了学习古碑帖之外,也喜欢与同辈中书法家探讨学习。参加中省市书法赛也偶有获奖,获奖是一种鼓励,只有不断努力,才能传承书法艺术,才能小有成就。2020年11月获得第七届“当代中国”大书法艺术作品大赛二等奖,2021年8月获得中国文化高级职称国家高级书法师(高级职称证书),2021年12月获得“向人民汇报,向两会献礼”{人民艺术家}称号。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陕西省中和书画院院士。任商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商南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商洛市写作学会副秘书长,赵川镇诗词楹联分会主席。


笔底藏丘壑 墨中见精神——品吴振春先生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传承积淀,早已超越单纯的书写范畴,成为承载民族文化精神的艺术瑰宝。在当代书坛,有这样一位耕耘者,他以“有闲常同书作伴,无事且与字为邻”为座右铭,数十年如一日沉浸笔墨世界,在楷行隶草篆的方寸天地间,探寻传统文脉的当代延续,他便是吴振春先生。吴先生的书法,没有哗众取宠的炫技,却在笔墨流转间透着深厚的传统底蕴与鲜明的个人风骨,观其作品,如品陈酿,愈品愈见醇厚与绵长。


“书为心画”,书法艺术的高下,终究取决于书者的学养与心境。吴振春先生对书法的热爱,并非一时兴起的附庸风雅,而是深入骨髓的生命共鸣。自幼时起,笔墨纸砚便成为他最亲密的伙伴,无论是晨曦微露的清晨,还是暮色四合的黄昏,只要稍有闲暇,他便会铺纸研墨,临习碑帖。这份近乎执拗的坚持,并非机械的重复,而是带着思考的沉浸。他常说:“练字如做人,一笔一划都要踏实,容不得半点浮躁。”正是这份踏实,让他在喧嚣的尘世中,为自己的心灵开辟出一片宁静的书法天地,也为日后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传统是书法艺术的根脉,脱离传统的书法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吴振春先生深谙此道,其书法学习始终以传统碑帖为基石,在楷行隶草篆诸体中广泛涉猎,博采众长。楷书作为书法入门的根基,最见功力,吴先生对此尤为重视。观其楷书作品,字形端庄稳重,笔画遒劲有力,起笔收笔交代清晰,转折处圆融中透着刚健,既保留了传统楷书的法度严谨,又融入了自己对字体结构的理解,给人以庄重大气、气定神闲之感。



草书以其简约流畅、奔放洒脱的特点,成为书法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书体,也是对书者功力与胆识的极大考验。吴振春先生的草书学习,以张旭、怀素为标杆,同时借鉴孙过庭《书谱》的笔法理论,在追求笔法精妙的同时,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他认为,草书的“草”并非随意潦草,而是“随心所欲不逾矩”,在遵循草书法度的基础上,实现情感的极致表达。其草书作品,笔势奔放不羁,笔画连绵缠绕,墨色变化丰富,从浓墨重彩到枯笔飞白,过渡自然流畅。整幅作品如疾风骤雨,气势磅礴,观之令人热血沸腾,充分展现了草书艺术的无穷魅力。


篆书作为汉字最古老的书体之一,线条匀称、结构对称,充满了古朴神秘之美。吴振春先生在篆书学习上同样投入了大量心血,他从甲骨文、金文入手,经典铭文,体悟篆书的线条质感与结构规律。其篆书作品虽数量不多,但每一幅都尽显功力,线条圆润流畅,粗细均匀,结构对称严谨,透着一股古朴庄重之感,展现了他对汉字源头之美的深刻理解与精准把握。




吴振春先生的书法成就,不仅源于他对传统碑帖的深入研习,更得益于他对书法理论的系统研究与灵活运用。他深知“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在临习笔墨的同时,从未停止对书法理论的探索。经典的书法理论著作,他都反复研读,圈圈点点,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他认为,书法理论是先辈们书法实践的经验总结,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在书法创作中少走弯路,不断提升艺术境界。在创作中,他始终注重笔锋的运用,力求每一笔都有力度、有韵味。

艺术的进步离不开交流与碰撞,吴振春先生深知“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道理。除了潜心研究古碑帖与书法理论外,他还积极与同辈书法家交流探讨,在思想的碰撞中汲取营养,提升自我。无论是书法研讨会,还是笔会活动,总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他从不固步自封,总是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倾听他人的意见与建议,同时也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书法经验与心得体会。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吴振春先生将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书法作品,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他“有闲常同书作伴,无事且与字为邻”的书法情怀,也将激励更多的人爱上书法,传承经典。
(文/田野)
欢迎点赞留言,喜欢老师作品随时留言联系我们。
下一篇:品读中国书法名家——姚鹰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