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传统艺术的“拾色·焕彩”
创始人
2025-11-13 14:00:58
0

澎湃新闻获悉,“2025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近日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举办。发起于2016年的“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是以中国传统色彩为研讨对象的学术年会,今年恰逢“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十周年。本届年会的主题为“拾色·焕彩”,以“色彩”为中心汇聚各领域专家学者,整合历史文献、图像资料及实物样本,探赜索隐,在信息社会、智能时代的语境下,让传统色彩以实践的方式参与、塑造当代学术研究与艺术生活。

会议围绕着“色彩文化:历史与溯源”“壁画色彩:考古与工艺”“染织色彩:技术与辨析”“器物色彩:伦理与创新”“色彩应用:实践与转译”“服饰色彩:制度与技艺”“绘画色彩:传承与实践”等多个维度展开。

年会现场

中国色彩体系的建立,源远流长。中国美术学院资深教授宋建明在其主题发言《辨析双重语境下的古代中国“五色”》中认为,中国古代实际上存在两种“五色”系统:一是源于匠作经验的“五原色”体系,具有色彩学意义的科学性,至今仍在工艺中传承;二是源自原始宗教与五行哲学、服务于礼教秩序的“五色”系统,成形于战国,式微于魏晋,却深刻影响了后世色彩文化的叙事结构。

敦煌壁画

永乐宫壁画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赵声良以唐朝后期敦煌壁画的色彩为研究主体,他说,唐朝后期的敦煌石窟往往一窟之内画出为数众多的经变画,内容增多,表现形式细腻,色彩布局以绿色调为主,辅以赭石等色,往往用白底色或不做底色,形成简淡协调的特点。人物画中用色较少,衣饰层次减少,甚至出现部分白描的人物;山水画中在保持青绿色调的基础上,出现了水墨的效果。“唐朝后期壁画色彩风格的变化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治衰落,丝绸之路发展受阻,审美趣味由华丽灿烂转而为简淡素雅,方面随着水墨画的流行,改变了对浓丽色彩的表现与追求。”

在色彩语言的微观考据方面,台湾云林科技大学名誉教授曾启雄以《康熙字典》中170个与“黑”有关的汉字为研究对象,揭示出古人如何以高度细腻的语言区分黑的层次、质感与文化意涵。他说,这些字不仅构建了一个庞大的黑色语汇系统,也反映出色彩在传统社会中兼具视觉表达与哲学思辨的双重功能。

色彩不仅是视觉的,在历史中也与权力关系息息相关。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曾磊在《汉代车马的颜色等级》中阐明,汉代车舆制度中红、黑为主,辅以紫、黄、青等色的配色系统,成为区分社会等级的重要视觉符号。而北京服装学院教授蒋玉秋在《服色与治统:明清文武官朝服易色考》中进一步谈到,明清鼎革之际,官服主色从明代“尚赤”转为清代“尚青”,不仅是制度更迭,更是政权合法性与文化认同的视觉宣言。

汉代 彩绘木轺车

色彩在宗教与民族融合中也扮演了关键角色。山西大学副教授侯立睿提出,“鸦黄”这一唐代女性额妆,其命名与造型源自中亚乌鸟崇拜与中原文化的融合,是佛教东传与丝路交流的产物。此外,北京服装学院副研究员崔岩在研究佛教袈裟色彩时也谈及,袈裟从印度“坏色”传统到中国化为“赐紫”“石青”等礼制服色,是宗教符号本土化的典型例证。

鹅黄妆

在色彩的物质性研究方面,科技手段为传统色彩的复原与认知提供了全新路径。敦煌研究院研究员王进玉通过科学分析得出结论——敦煌壁画中的绿色主要来自氯铜矿(铜绿),而非一般认为的石绿,修正了既往对青绿山水材料使用的认知。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李垚则通过对流失海外的克孜尔石窟壁画进行科技检测,复原其以青金石蓝、氯铜矿绿、铅白为核心的色彩体系,并探索其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转化可能。

色彩不仅是空间的,也是时间的。湖北美术学院教授肖世孟在研究中提出,东汉“迎气礼”中,五色成为标识“社会时间”的视觉媒介,在立春、立夏等节点引导民众的生产节律与社会行为,实现礼制观念的潜移默化。中国美术学院讲师毛雪则在《五色时序——〈诗经〉节气色彩体系的可视与致用》中,尝试将《诗经》中的色彩词与节气物候关联,构建出一套融合“色—时—物—情”的可视化色谱模型,推动传统色彩向现代商业设计与美育传播转化。

澳门科技大学助理教授肖浪以晚清画师孙温的《全本红楼梦图》工笔图册为对象,聚焦人物服饰色彩,剖析其如何构建出一套视觉叙事系统。研究发现,画册通过“由明入暗”、“由暖转冷”、“由彩至素”的色彩递变策略,象征性地描绘了人物命运的起伏与性格特质。与此同时,该研究将画册置于晚清历史语境中,指出其色彩运用融合了制度美学、繁缛风格与一种衰败哀感,从而认为这套色彩叙事不仅是对文学形象的视觉再造,更是晚清时代精神的一种整体视觉呈现。

清代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

色彩的理解与分类,深植于文化与语言之中。日本庆应义塾大学讲师国本学史从东亚整体视角出发,提出色彩的本质是连续的,而人类出于沟通与认知的需要才将其“切割”归类。东京艺术大学教授荒井经则从材料史角度,探讨“青绿山水”在近代日本因新颜料的开发而发生的表现变革,提示我们在技术演进中审视传统色彩的流变与再创造。

实验性研究也在染织领域取得突破。北京服装学院教授王越平通过红花、茜草、苏木等传统染材的染色实验,与故宫服饰图像的色度值进行比对,揭示出植物染色在色彩还原中的优势与局限,为传统染色技艺的当代化提供了数据支撑。

植物染

从五色正典到民间朴色,从矿物颜料到植物染织,从礼制象征到数字转化,中国传统色彩的研究正在形成多学科交叉、多方法融合的新格局。色彩,作为视觉的语言、文化的载体、时代的镜像,其研究不再局限于美术或工艺的范畴,而是延伸至历史学、人类学、设计学、材料科学乃至人工智能的前沿领域。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牛克诚在大会总结中谈道:“2016年我们既提出与西方色彩学不同的“中国传统色彩体系”这一本质追问,并确认它是一个集观念、制度、技术、审美于一体,既有深刻哲学内核又有丰富物质载体的中华智慧结晶,由此确立了中华色彩体系的主体性与自主性。如今,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的当代价值除了色名辨析之外,还可以从三个维度思考:综合性研究凸显色彩的文化性,为文化自信提供理论支撑;学理性研究强化学术话语结构,助力艺术史学科建设;应用性研究则致力于活化传统色彩智慧,使其从只可意会的经验描述,转型为可现实应用的知识资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察哈尔右翼中旗人民法院关于(W... 察哈尔右翼中旗人民法院拍卖公告 察哈尔右翼中旗人民法院将于2025年11月29日10时至2025年1...
新书推荐丨《步趋集》—— 方晓... 《步趋集》 著 者 方晓风 丛 书 名 中国当代设计学术思想文丛 策 划 杭间 主 编 陈岸瑛 江...
知名学者钱理群贵州之行力荐新书 11月12日,《认识脚下的土地:关于贵州地方文化研究的思考与讨论》新书分享会在安顺学院举行,北京大学...
第十届青葱计划招募开启 陈思诚... 搜狐娱乐讯 11月13日,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宣布,第十届青葱计划(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中国青年电影导演扶...
又到满山红叶时 第十九届重庆长... 封面新闻记者 李茂佳11月13日,封面新闻从第十九届重庆长江三峡(巫山)国际红叶节新闻发布会上获悉,...
原创 毛... 前言 1956年10月14日,毛人凤因病去世,享年58岁,葬于台湾省新北市汐止区。 毛人凤病重期间几...
原创 大... 《——【·前言·】——》 大清朝统治中国近三百年,这个曾经让世界瞩目的东方帝国,到底是怎么一步步走向...
侯真平教授鉴定真迹!黄道周这件... 明末清初,有一位书法、人品、学问俱佳的传奇大家,他以身殉国,是乾隆笔下的“一代完人”,他就是黄道周。...
“石”与“花”意象对话,多元形... 11月12日,上海外滩艺术中心185空间的2025-2026年度大展《石弈繁花》开幕,汇聚六位在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