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那就是鲁国国君与西周天子之间的辈分差距。鲁国的国君鲁武公,和当时的周宣王相比,辈分竟然高出整整四代。这是怎么回事呢?
西周的王位继承有着非常严格的制度,遵循“父死子继”的原则,并且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度传承下去。从周武王开始,周王位一共传承了十代,共有十一位国君。期间,周孝王曾短暂地充当过六年的“过渡者”。然而,鲁国的继承方式与西周王室大不相同,鲁国采用的是“兄终弟及”的传承制度,这使得鲁国的国君世系在西周时期与周王室的结构渐渐分开。以鲁武公为例,他其实是周宣王的高祖辈人物,鲁武公的传位距周宣王继位已经约230年。追溯下去,这样的辈分差距确实令人惊讶。
那么,是否意味着鲁国的国君生育年龄过长,导致了辈分传递得比较慢?还是说鲁国的“兄终弟及”制度背后有着某种不得已的原因呢?
首先,我们可以从周天子家族的生育情况来探讨。周武王的出生时间,大多数史料一致认为是在公元前1087年左右。周武王在位14年,从公元前1056年到公元前1043年,享年44岁,他大约30岁时就继位了。从周武王到周宣王之间,经过了307年,传承了11代,平均每代的生育年龄大约是28岁。
而鲁国的祖先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如果按照周公旦出生在周武王之后,约公元前1085年左右,再依照周天子家族的生育周期推算,周公旦的儿子姬伯禽大约是在公元前1057年左右出生。姬伯禽16岁时被封为鲁国国君,这也符合历史记载。
但问题在于,鲁国国君世系中其他后代的生育情况则较难考证。通过推算,我们可以推测,直到鲁武公的长孙姬伯御时,鲁国的传位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姬伯御通过外力篡位,成为国君并执政11年。大约推测他在20岁左右,即他出生于公元前827年左右。这个推测和姬伯御参与政变的历史背景较为契合。
从这些推算我们可以看出,周天子家族的平均生育年龄为28岁,而鲁国君主的世系则有所不同。周公旦这一脉的传承历时258年,平均每代的生育年龄为37岁。而在鲁国,“兄终弟及”的传承方式使得世系传递变得更加缓慢,特别是到了鲁国的第七代,生育的速度明显放慢,每代国君的出生间隔越来越长,平均生育年龄也达到了44.5岁。这些因素导致鲁国国君的辈分差距逐渐拉大,尤其与周宣王的辈分差距变得更加明显。
回到鲁武公和周宣王的朝见事件,在公元前817年左右,鲁武公带着长子姬括和次子姬戏前往镐京朝见周宣王。周宣王非常喜欢鲁武公的次子姬戏,并要求将鲁国的继承人从长子姬括改为次子姬戏。这说明姬戏年纪应该较小,推测他大约10岁左右,出生年份可能是在公元前827年或者稍晚,约公元前822年。
当时鲁武公已经接近五十岁,而周宣王大约31岁。从《史记》记载来看,鲁武公和周宣王的辈分差距相当大,鲁武公明显是周宣王的高祖辈人物。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停息。鲁武公去世后,姬戏被立为国君。但没过几年,姬伯御发动政变,推翻了姬戏的统治,并且姬伯御自己成为了新的国君。在姬伯御执政时,他已经年纪不小,最终他被周宣王打败,姬称继位成为新的鲁国国君。
根据时间推算,姬称大约出生于公元前818年。在经过多年的时光后,姬称最终在公元前796年,通过上诉得到周宣王的支持,成功推翻了姬伯御,登上了鲁国的王位。这个过程展现了鲁国王室家族的复杂性,也让我们看到了“兄终弟及”的制度如何深刻影响鲁国的政治结构。
从整个鲁国君主家系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两组平均生育年龄:周公旦这一脉的平均生育年龄为37岁,而鲁国的“兄终弟及”传承方式下,每代国君的生育年龄则更加延迟,达到了44.5岁。这一差距可以合理地解释鲁国国君世系与周宣王辈分差距的原因。
至于周宣王为何要更改鲁国储君继承的问题,背后可能涉及更多的历史与政治因素,但无论如何,鲁国的君主世系在西周历史上确实显得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