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出生贫寒,原本是农民的他深知百姓的痛苦,因此对贪官污吏非常痛恨。可以说,当他登上帝位后,曾发誓要根除腐败,甚至对那些贪污60两银子的官员也毫不留情,誓要将他们除掉。朱元璋在位时,果真杀掉了约15万名贪官,但即便如此,明朝的腐败现象依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官员们依然滥用职权,无法无天。最终,朱元璋也未能如愿地实现他的理想治理,反而成为了暴君的象征,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争议与遗憾。 与此相对,清朝的雍正帝在继位后,通过三项关键措施,成功震慑了贪官污吏,让他们胆寒,并有效地遏制了腐败现象,使得清朝的官场逐渐恢复了清明。那么,雍正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在畅春园突然去世。康熙帝一生平稳,是清朝的奠基者,他的治理能力让清朝在“康乾盛世”时期达到了鼎盛。然而,康熙晚年对政务逐渐感到厌倦,尤其是对那些曾经与自己并肩作战的老臣,他对他们的贪污腐败视而不见,表现出极大的宽容。朝中的许多职位甚至变成了明码标价的买卖,太子胤礽也曾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公开出售价四川盐道的权利50万两银子,官场的腐败可见一斑。大清朝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康熙虽然认识到腐败的根源,但因对旧臣过于宽容,未能采取有效措施,任由腐败现象蔓延。再加上朝中一些大臣助纣为虐,使得大清帝国的腐败现象日益严重。最终,康熙帝留下了一个财政空虚、官员腐化严重的烂摊子,给继任者雍正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雍正帝继位后,不仅需要面对严重的财政赤字,还要应对社会动荡和朝廷腐败的深层问题。雍正性格刚烈、严苛,且在九子夺嫡中几乎没有朋友,连与他同母的十四阿哥也存在敌对关系。因此,许多朝中的大臣对雍正的治国能力持怀疑态度,不清楚他将如何应对国家的困境。但雍正没有给这些官员任何喘息的机会,尽管他刚上任,朝中的腐败问题已经到了极其严重的程度。 雍正深知,历代官员的腐败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私利,更多的原因在于当时的官员薪资低微,许多人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走上贪污的道路。康熙虽然早就察觉到问题,却因宽容对待旧臣而未能根除腐败。而雍正则不同,他治国严谨务实,对腐败问题决不手软,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清除这一顽疾。 雍正上任不到一个月,便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清理工作,尤其针对当时严重的财政亏空进行了彻底清查。与许多新皇帝不同,雍正没有以谦和为主,而是采取了“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策略,用迅猛的手段给官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那么,雍正是如何彻底根治腐败的呢? 首先,雍正派遣钦差大臣前往各地,全面核查财政亏空。这些钦差大臣都是雍正亲自挑选且极为信任的能人,为避免官员之间互相包庇,雍正特别从不同地区抽调无关的州县官员一同参与调查。这一举措有效防止了官员们互相隐瞒腐败行为,使得腐败问题无法再被掩盖。对于那些被查出贪污的官员,雍正直接罢免其职务,并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补上亏空。同时,雍正要求新任官员不能为前任的亏空负责,采取了“铁腕清查”的方式,彻底切断了腐败的根源。 其次,雍正不仅严格审查财政,还巧妙应对了贪官通过富商填补亏空的手段。许多富商通过与官员的勾结获取非法利益,一些贪官在被调查前,会借钱填补财政亏空,企图逃避责任。雍正及时察觉这一手段,下令所有借钱给贪官填补亏空的富商财产一律充公。此举不仅打击了贪官,还重创了那些纵容腐败的富豪,从源头上削弱了贪污的力量。 最后,在雍正元年正月,雍正设立了专门的会考府,负责审核所有税收、开支和报销,确保所有开支都能公开透明。这一制度将所有官员的权力置于严格的监督之下,不论是高官还是基层官员,都无法从中谋取不正当利益。同时,雍正对已查出的贪官严格执行三步走的惩治措施:首先罢免其职务,防止他们逃避审查;其次,限期补上亏空;最后,没收其家产,并公开斩首示众。这些严厉手段震慑了朝中的贪官。 雍正特别强调,任何人都不能逃脱审查,甚至那些曾受贪官庇护的亲戚也要一查到底。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有功的大臣,一旦涉及贪污,必定严惩不贷。通过这些措施,雍正成功遏制了清朝的腐败现象。不到五年,清朝的财政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社会风气焕然一新。雍正的改革为乾隆后的盛世奠定了基础,也为清朝的繁荣提供了保障。 相比之下,朱元璋虽然在治理腐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甚至在其治下杀了15万贪官,但由于采取的措施过于极端且单一,最终未能彻底根除腐败,反而使得贪官越来越多。雍正则凭借精准的策略、及时的清算和严厉的手段,成功铲除了腐败的根源,为大清帝国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在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