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和清廷的统治者而言,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战争爆发前,慈禧太后曾被要求拨款建设海军,购买战争所需的炮弹,仅需百万两白银便可,但她始终未批准这笔开支。相反,她挪用了大量军费用于庆祝自己的六十大寿,结果造成了海军的严重不足,最终战争失败。对于这场失败,慈禧太后是否后悔,虽然无从知晓,但从她后来的表现来看,显然她内心充满了悔恨。她为了弥补之前的错误,做出了许多后续的努力。虽然慈禧口头上不愿承认,但甲午战争的损失可谓是巨大——仅仅为了购买必要的炮弹和维修舰船,几百万两白银就足够,可能就能打赢这场战争。然而,最终的结果是,中国不仅没有赢得战争,还不得不赔款2.3亿两白银给日本,这一切都是慈禧以及当时投降派的决策所导致的。要知道,若当时这笔钱用来发展海军,中国可以轻松建立起至少十支北洋海军舰队。
然而,慈禧等投降派依然固执己见,他们认为已经不需要再发展北洋海军了,认为几十年的海军建设已经不再重要。尤其是在和平时期,海军似乎没有什么用处,但他们忽略了兵千日,用兵一时军几乎在瞬间崩溃。三十年的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的统治者们深感震撼。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华大国,居然败给了一个小小的日本,而且还被迫割地赔款,整个国家蒙受了巨大屈辱。全国上下都感到愤懑不平,急切想要恢复国家的荣光,找回失去的面子。 根据一些史料记载,慈禧太后在战争后也深感后悔。为了弥补自己的错误,她开始放手让一些改革派人士主导国家的变革。她意识到,要富强,就必须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甲午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中国几十年来学习西方技术的努力几乎全都白费了。因为当时中国没有一个良好的政治体制,而日本的政治体制优越,能够迅速调动全体民众为战争加油助力。而中国的上层几乎拖了后腿,不仅慈禧拒绝批准购买军火,甚至一些基层官员和士绅竟然充当了日本的带路党,导致整个国家在面对外敌时缺乏应有的凝聚力。 而且,在那时中国的上层非常自负,错误地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以为可以轻松战胜一个小小的日本。当战争刚爆发时,许多官员把这场战争当作赚钱的机会,权贵们将自己的子弟安插到安全部门,利用战争时期的混乱牟取私利。而一些商人则利用战争大肆赚取军火合同的暴利,最终,国家的财富被这些蛀虫吸走,国家却因失败赔款几亿白银给日本。战争结束后,清朝的高层开始觉醒,意识到国家的改革和发展刻不容缓。此时,清朝开始支持发展铁路,以促进中国的交通运输业。中国的海防在战争中几乎被摧毁,清廷决定向日本购买军舰,甚至派遣子弟赴日本留学,开始引进西方的军事和科技知识。 随着铁路建设的推进,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修建了著名的卢汉铁路,全长超过1200公里。这一铁路的建设,也为清朝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清廷利用外资进行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借款超过1.8亿两白银。这一时期,中国的工业、交通和制造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多人不了解的是,旧时中国并非一无所有,清朝最后的十年,造船业已恢复,能造出如定远和镇远这样的大型军舰。甲午战争所带来的深刻教训,推动了中国人更快地进入工业化时代。清朝的最后十年,学校、报纸、电报、冶铁等行业迅速发展,远远超过了后来的军阀混战时期。 甲午战争后,清朝疯狂发展铁路,借助外资成为其中的主要手段。尤其在电报行业,中国的进展非常迅速,十多年内,主要城市的电报设施得到了建设。与欧美国家几十年的推广历程相比,大清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电话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几乎是一个渐进过程,但大清在引进这些新技术时,显得非常开放。然而,铁路的发展也过于迅速,像川汉铁路项目在当时就远远超出了技术能力。尽管如此,清朝始终抱有人定胜天的信念,尤其是詹天佑的成功事例激励着国家进行大规模的铁路建设。遗憾的是,这条铁路最终引发了保路运动,成为清朝灭亡的导火索。川汉铁路的构思在当时显得极为超前。尽管新中国成立后,沿着这条思路继续进行建设,最终在1981年实现了成都至重庆,再至武汉的铁路贯通。但这条铁路的建设难度之大,可见一斑。川汉铁路的建设,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挑战性的项目之一。尽管大清的努力和发展显现出巨大的潜力,但由于国内外各方面的因素,最终未能完成这项宏伟的计划。这也揭示了大清的历史困境,不仅仅是改革的决心问题,更是深陷于内部腐化与外部压力中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