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了众多敌对势力,将元朝势力赶出中原后,朱元璋本应登基称帝,建立自己的新朝。然而,他却迟迟没有这样做,这背后似乎隐藏着他深深的顾虑。曾经有人好奇,询问那位被誉为神秘神算的刘伯温:“朱元璋为什么还不称帝?他究竟在担心什么?他要除掉谁,才能登上帝位?”刘伯温沉默片刻,缓缓地说出了三个字,让提问者一下子恍然大悟。
那么,究竟是谁让朱元璋犹豫不决?难道这个人有着惊人的权势,连他都要忌惮三分?回顾朱元璋的一生,实在是充满坎坷与波折。从小到大,他几乎是在贫困和饥饿中度过,几乎没有吃过一顿饱饭。生活过得极为艰难,常常是上顿没有下顿,甚至忍饥挨饿。有一段时间,他差点死于饥饿,幸得一位老妇人施舍,才被救回一命。 而他人生中少数的温暖时光,便是在寺庙中度过。虽然生活很辛苦,但至少能保证基本的温饱。可惜,好景不长,天灾接连而至,旱灾和虫灾肆虐,农田歉收,寺庙的粮食逐渐短缺。为了生存,寺庙的住持只能让僧侣们外出化缘,否则朱元璋可能就在寺庙里一辈子度过。幸运的是,这时,朱元璋的朋友汤和看中了他的才华,邀请他参军,这也为他后来的命运转折奠定了基础。 朱元璋可以说是天命所归,虽然没有文化背景,却凭借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在战场上崭露头角。虽然他的起步晚于汤和,但他很快就超越了这位师长,凭借军功和才华,迅速成为领军人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能够一帆风顺。各地的起义军势力不断崛起,比如张士诚、陈友谅等人,他们实力强大,朱元璋也不敢小觑。即使打败了这些敌人,元朝的残余势力依然是他面临的最大挑战。 其中,最令朱元璋头疼的便是陈友谅。从综合实力来看,朱元璋未必能轻松取胜。虽然陈友谅的军队里也有不少谋士,但比起朱元璋的智囊团来,实在显得逊色不少。陈友谅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在智慧和策略上无法与朱元璋的军队匹敌。经过一系列交锋后,朱元璋逐渐摸清了陈友谅的弱点,终于在鄱阳湖展开决战,这一战成了双方生死存亡的关键。如果陈友谅败北,便彻底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资格。出乎意料的是,陈友谅不仅战败,而且战死沙场,这场胜利让朱元璋收获了意外的成果。陈友谅死后,他的部队四散逃逸,虽然陈友谅的儿子继位,但由于实力衰弱,很难恢复原有的强盛。朱元璋趁机派大军进攻,彻底扫清了这一残余势力。 在解决了内部的敌人之后,朱元璋将目光转向北方,誓言要消灭元朝的残余势力。元朝曾经是强盛的朝代,蒙古铁骑曾横扫千军,所到之处草木皆兵。那时,元朝威风凛凛,气吞山河,甚至有诗歌赞美:“铁盔甲,威风凛凛,驰骋江山谁可挡?”然而,盛极必衰,元朝的统治逐渐腐朽,势力日渐衰弱。凭借新军的锐气,朱元璋最终击败了这些元朝残余军队。元朝被驱逐出中原,北退回故土,之后便成为了所谓的“北元”。 元朝退兵之后,朱元璋几乎一统天下,按理说,他应该在这时登基称帝,建立自己的新朝。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他并没有立刻行动,似乎有某种难以言说的顾虑。有人猜测,朱元璋是不是还在忌惮着某个“活阎王”?李善长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便去向刘伯温请教。刘伯温轻描淡写地回答:“小明王。”那么,这个“小明王”究竟是谁呢? “小明王”其实是韩林儿,他是早期起义军首领韩山童的儿子。韩家族在起义军中可算得上是元老之一。元末时,天下大乱,民心不稳,许多人纷纷起义。韩山童则聪明地自称是宋朝皇室的后裔,声称要替祖宗报仇,复兴大宋。为了增加可信度,有人甚至说韩山童是宋徽宗的第八代后代,但历史学家后来认为,这不过是一个借口,韩家与宋朝并没有实际的血缘关系。 韩山童这样做,除了提升家族身份,还能更好地招募民众和军队。因为古代社会非常看重门第,平民很难获得信任,只有高门大户才能获得支持。尽管如此,这些高门大户往往最不值得信赖。韩山童凭此成功地聚集了一支军队,其中郭子兴也曾是其麾下的将领。后来,郭子兴接过旗帜,继续带领队伍作战。遗憾的是,韩山童不久便战死,他的儿子韩林儿继位,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国号为“宋”。之所以称之为“明王”而非“宋王”,是因为韩山童自称“明王”,而儿子继位时加了“小”字以示尊敬。 按理说,朱元璋应该只是韩林儿部下的一员,但韩林儿年轻无力,政权实权掌握在丞相刘福通手中。这些人虽然有些实力,但远不及朱元璋强大。那朱元璋为何仍要跟随韩林儿呢?根本原因在于他需要合法性。朱元璋需要先稳固四周的敌人,之后再处理内患。有些人或许觉得朱元璋的做法像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但其实二者有本质的区别。韩林儿虽然有很多内乱,但与朱元璋的理想并无太大关联,只要韩林儿不死,朱元璋便能安心扫除外部敌人。 而蒋介石在面对日本入侵时,却仍然忙于与国内的敌对势力作战,这就显得有些令人唏嘘了。总之,只要韩林儿还在,朱元璋便无法光明正大地登基称帝。以朱元璋的性格,难道他从未想过除掉韩林儿吗?关于韩林儿的死因,至今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朱元璋派人刺杀,也有人说他因船翻溺水而死。在当时的形势下,朱元璋如果暗中杀死韩林儿,风险极大,因此刘伯温也曾劝他不要轻举妄动。 首先,若朱元璋杀害韩林儿,那么他无疑就成了弑君者,这种恶名他必然不愿承担。古代社会极其重视名声,尤其是皇帝,如果一个新皇帝是通过弑君而得位,那么民众将不再信任他,天下将陷入混乱。即使没有直接刺杀,民心动荡也难以安定。朱元璋虽然既勇且谋,但他更希望避免不必要的纷争,集中力量对抗北方的元朝残余。因此,若真是朱元璋动手杀害韩林儿,势必会隐秘行事,或许韩林儿真的是意外身亡。 也有人说,朱元璋自己心中犹豫不决,所以才请教刘伯温。刘伯温是他的谋士,也是他最重要的智囊,比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