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沥青路常常能看到很多修补和翻修的痕迹,而日本的沥青路却总是保持得像新的一样。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因为我国的技术水平不足,所以导致公路频繁翻修吗?
实际上,日本的沥青路之所以能够保持这么新,主要与日本在沥青道路建设方面的历史改革息息相关。日本开始修建沥青道路的时间较早,并且修建的时间也很长,这使得他们在道路建设中更加注重细节,因此他们的沥青路面基础非常坚实,直到今天仍然显得像新的一样。 早在1878年,日本就开始使用沥青修建道路,后来逐步对日本的道路进行大规模改造,沥青路面也逐渐普及。然而,由于日本本身并不生产沥青,几乎所有的沥青都需要从国外进口。最初,日本从中国进口天然沥青,但天然沥青的质量并不高,因此当时修建的沥青道路并不十分平整、整洁。 后来,日本开始重新进口特立尼达湖沥青,这一变化为日本沥青道路的质量提升奠定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尤其在20世纪50年代,由于日本当时正忙于战后恢复,国家财政紧张,公路建设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沥青路的普及速度较慢。直到二战结束后,日本才逐渐开始加大公路建设的力度。 到1905年,日本首次引进了英国的沥青路铺设标准,但考虑到日本特殊的国情,包括较为复杂的地形条件,他们结合了本国的实际情况,最终制定出了一套适合日本国情的沥青铺设规范。 不过,如果要讨论日本道路的整洁性,实际上这种整洁状况并非始终如一。可以说,日本沥青路的整洁状态主要持续了几十年。尽管如此,不可否认的是,日本的沥青路面技术确实有许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 那么,中日两国在沥青路面建设上到底有哪些差距呢?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异呢? 日本的沥青路虽然历史悠久,且在柔韧性、抗压性等方面占有优势,但其最大的问题在于使用周期较短,导致其更新频率较高,公路也需要经常重新修建,这也是日本路面看起来总是很新的原因之一。 另外,中日两国的国土面积和地形差异也非常显著。我国国土辽阔,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和高原等地形差异大,公路总里程已经接近600万公里,而日本的公路总里程仅为中国的六分之一,约为100多万公里。这意味着在相同的路线条件下,我国修建的公路数量是日本的六倍,因此在质量上自然会有一些差距。 此外,中日两国在公路的功能和用途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对于中国而言,公路主要是用来连接各个地方的交通枢纽,建设时更注重的是抗压能力和排水系统。而日本由于是一个岛国,处于板块交界处,常常面临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因此在修建公路时,必须特别考虑到抗腐蚀性、抗震性以及抗侵泡等问题。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化国家,许多城市是全球性的重要交通枢纽,重型货车的运输量大,货物种类繁多,因此对公路的磨损也较为严重。 在公路建设团队的组织结构上,中日两国也存在显著差异。日本采用的是设计师全程负责制,即每一条沥青路从设计到施工竣工,都由设计师全程监督,出现任何问题都可以追溯到设计师,这样能够确保施工的质量。而在中国,公路建设团队是分工合作的,各自负责不同的部分,这样一来,出了问题往往很难追责,甚至有时会出现偷工减料的情况,从而影响到公路质量。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修路技术不如日本。事实上,到2021年为止,我国的公路总里程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的道路建设技术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我国通过使用国产蜡渣油修建沥青路,这些公路多用于高级和次高级路面,使得公路的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尤其是在一些极端气候条件下,中国也修建了许多适应当地环境的公路,如盐湖地区和高原冻土地区等。此外,中国最近研制出的温拌沥青混合技术也大大提高了公路的质量。这种技术在原有沥青材料的基础上加入了特殊的温拌添加剂,不仅可以降低材料的粘性,还能够在低温条件下完成材料的混合和压实。这个技术不仅减少了碳排放,降低了修建成本,还能有效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 在公路养护方面,我国也加大了投入,提升了公路的抗灾能力和使用寿命。截至2021年,纳入国家养护工程的公路已达总里程的90%,并且拥有超过80万名专门的养护人员,设立了约7万个养路班。每年都要进行定期的养护和技术改造,不断提升公路的质量和使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