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治国和战争规划能力确实很强,但如果说他的战役指挥能力可以和千古一帝的标准相提并论,那可能会让一些历史人物感到不服气,特别是李世民和朱棣等人。在他们看来,康熙的军事能力也许只能算是坐小孩那桌的水平。
康熙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之一,可能就是他从未亲自指挥过一场重大战役。虽然有人说康熙曾和噶尔丹亲自对决,但那显然是电视剧里的情节。实际上,康熙虽然参与了远征,但他主力军与噶尔丹的接触实际上是与噶尔丹的前锋部队,而非与其主力对阵。噶尔丹发现不能占到便宜后就撤退了。而清朝真正与噶尔丹交手的是费扬古指挥的西路军。官方的记录是:中路的清军并未真正击败噶尔丹,而西路的费扬古大破敌军。至于东路的萨布素,因为距离较远并未参与关键战斗。康熙从未将部下的功劳据为己有,保持了真实的历史记录。 康熙与李世民、朱棣不同,他并非当时最顶尖的军事指挥官。他对自己打败吴三桂并没有完全的自信,甚至在回顾这段历史时,他自己也承认:吴三桂背叛,天下动荡,伪檄一传,响应者众,八年之间,兵疲民困。幸得上天庇佑,祖宗护佑,最终才平定逆贼。若再延续几年,结果如何,岂可预料?三藩之乱持续了八年,而吴三桂的活动期不过四年多。期间,康熙的八旗军并没有表现出什么亮眼的成绩,反而在衡阳之战中连输两次。和朱棣、李世民的战绩比起来,康熙的表现明显逊色。 朱棣的军事能力可见一斑,在他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中,记录显示他斩首29万4100人,几乎摧毁了父亲朱元璋遗留下来的所有精锐部队。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时年仅20岁,这与李世民开始征战的年纪相仿,但康熙的战绩却相差甚远。李世民19岁便开始独立指挥作战,23岁之前已参加了21场战役,仅在浅水原和洺水两战中遭遇挫败。其间,他总计斩首、俘虏敌军11万6000人,他所面对的对手几乎占据了全国一半的人口,凭一己之力,李世民征服了全国三分之二的人口。而与李世民相比,三藩之乱的战斗范围显然要小得多,吴三桂掌控的云南、贵州、湖南等地,赋税和人口都远不及当时李世民所面对的敌人,甚至不如朱元璋的对手。 在17、18世纪,许多欧洲和亚洲的君主都亲自上阵打仗,比如瑞典的古斯塔夫、沙俄的彼得大帝、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等人,甚至印度的奥朗则布、波斯的纳迪尔沙也都在战场上有过显赫战功。那时的欧洲,君主只要不是女性,基本都会亲自上阵。相比之下,康熙的亲征能力并不突出,甚至远不及同时期的纳迪尔沙和查理十二,这两位在历史上有着极高的军事声誉。如果说君主不亲自上阵,但依然能扩张疆土也是一种本事,那么李世民的事例就可以说明问题。他的儿子,唐高宗,虽然并未亲自参战,但依靠他派遣的将领,成功灭掉了高句丽、百济和西突厥,扩展了唐朝的疆域。李世民若论康熙的军事水平,恐怕会觉得他不过是坐小孩那桌,这样的说法并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