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是北约的创始成员国,按理说应该受到整个西方军事集团的保护。
1961年印度打上门来,葡萄牙紧急向北约盟友求救。美国没回应,英国没回应,法国也没回应。守军司令苦等两天,眼睁睁看着果阿陷落。
1975年印尼进攻东帝汶,葡萄牙再次求助无门。
这个曾经控制过全球四分之一海域的老牌帝国,为什么会沦落到这种地步?
16世纪的葡萄牙站在世界之巅。这个只有10万平方公里的小国,殖民地面积达到1040万平方公里。
从巴西到非洲,从印度到东南亚,葡萄牙商船控制着全球贸易命脉。
里斯本港口堆满了来自东方的香料、丝绸和黄金。葡萄牙王室富得流油,国王出行的马车都镶着宝石。
1755年11月1日早晨,里斯本发生了9.0级大地震。整座城市在剧烈摇晃中坍塌,紧接着海啸涌入市区,最后火灾烧了五天五夜。
这场灾难直接摧毁了葡萄牙的经济根基。重建工作耗尽了国库,王室不得不大量举债。国家元气大伤,再也没能恢复过来。
18世纪末,英国、法国、荷兰的船队纷纷崛起。这些后起之秀船坚炮利,很快就抢走了葡萄牙的航线和殖民地。
巴西在1822年宣布独立,葡萄牙失去了最大的殖民地。非洲的安哥拉和莫桑比克还保留着,但这两块地方穷得很,开发成本远高于收益。
到了20世纪初,葡萄牙的殖民帝国只剩下几块零碎的领地。
1933年萨拉查上台后实行独裁统治。这个人抠门到了极点,每年的军费开支还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
军队装备老旧得离谱,步枪还是一战时期的型号,海军军舰平均服役超过30年。葡萄牙没有军工产业,所有武器都靠进口。
国家经济停滞不前,年轻人大批逃往法国和巴西打工。到了1960年代,葡萄牙已经成了西欧最穷的国家。
果阿位于印度西海岸,葡萄牙人在1510年就占领了这里。450年过去了,果阿成了葡萄牙在亚洲的最后据点之一。
这块小小的土地上驻扎着不到6000名守军,其中大部分是从非洲殖民地征召来的土著士兵。武器装备简陋得可怜,只有几门老式火炮和轻机枪,连一辆坦克都没有。
印度总理尼赫鲁早就想收回果阿。1961年12月18日凌晨,印度军队发动了代号为"维杰行动"的攻击。
陆军第17步兵师从北面进攻,海军封锁了海岸线,空军轰炸机对葡萄牙军营进行地毯式轰炸。印度出动了将近5万人,坦克、大炮、战机一应俱全。
葡萄牙守军司令瓦西康塞罗斯将军立即向里斯本发电报求救。里斯本政府连夜联系北约总部,要求盟友出兵援助。
电报发到华盛顿,美国国务院的回复是"这是殖民问题,我们不便介入"。
电报发到伦敦,英国外交部表示"印度是英联邦成员,我们保持中立"。电报发到巴黎,法国人根本就没回话。
守军孤立无援,只能死守阵地。印度炮兵对葡萄牙阵地进行了连续36小时的轰击。葡萄牙士兵的子弹打光了,手榴弹也扔完了。
12月19日下午,印度坦克开进了果阿市区。瓦西康塞罗斯将军在指挥部里等了整整两天,北约的援军始终没有出现。12月20日,他下令停止抵抗。
果阿陷落后,印度军队顺势拿下了旁边的达曼和第乌。
1962年3月,印度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把这三块地方并入印度版图。葡萄牙政府在联合国安理会起诉印度侵略,苏联代表一票否决了决议案。
瓦西康塞罗斯将军回国后被送上军事法庭,罪名是"擅自投降"。将军在法庭上只说了一句话:"我等了两天,北约没来。"
东帝汶是帝汶岛的东半部,葡萄牙在1520年就开始在这里殖民。
这里盛产檀香木和咖啡,但地理位置太偏远,葡萄牙政府一直没怎么重视。到了1970年代,东帝汶只有60多万人口,驻军还不到1000人。
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国内发生了“康乃馨革命”,军官们推翻了独裁政府。新政府宣布放弃所有殖民地,让各地自己决定前途。
东帝汶陷入了混乱,三个政党为了权力打得不可开交。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哈托看准了机会,决定把东帝汶收入囊中。
1975年11月28日,东帝汶宣布独立。印尼政府马上表态不承认。12月7日凌晨,印尼军队从海陆空三路进攻东帝汶首都帝力。
空降兵从天而降,海军陆战队从海滩登陆,装甲部队从陆地边境开进来。
印尼派出了3万多人,带着坦克和重炮。东帝汶民兵只有几千支老步枪,根本挡不住。
葡萄牙政府收到消息后,外交部发表了一份声明。声明说葡萄牙"暂时没有能力干预东帝汶局势",呼吁国际社会关注。
就这样,再没有下文了。葡萄牙国内正忙着应付政变后的混乱,军队都快解散了,哪有能力跨越半个地球去打仗。
印尼军队占领东帝汶后,进行了长达24年的残酷统治。当地居民组织游击队抵抗,印尼军队就进行大规模报复。
村庄被烧毁,平民被屠杀,饥荒和疾病蔓延。联合国统计的数字显示,从1975年到1999年,东帝汶有超过18万人死亡,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葡萄牙政府每年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东帝汶问题,坚持说葡萄牙还是东帝汶的合法管理者。没有一个国家支持这个说法。
葡萄牙外交部想组织国际谈判,预算都批不下来。
1999年印尼因为经济危机撤出东帝汶,葡萄牙总统给新独立的东帝汶发了一封贺电。仅此而已。
北约成立于1949年,葡萄牙是12个创始成员国之一。
北约宪章第五条明确规定:对任何一个成员国的攻击都视为对全体的攻击!这条规定听起来很有威慑力,实际操作起来全是漏洞。
美国拒绝帮助葡萄牙有自己的算盘。
1960年代正是冷战高峰期,美国需要拉拢第三世界国家对抗苏联。印度是不结盟运动的领袖,美国不想为了葡萄牙得罪印度。
肯尼迪政府认为,欧洲殖民主义是历史遗留问题,美国没必要为此背书。果阿危机爆发时,美国正好在联合国推动反殖民决议,怎么可能转头去支持葡萄牙的殖民统治。
英国的立场更加现实。印度在1947年独立后仍然留在英联邦,双方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联系。英国每年从印度进口大量茶叶、棉花和矿产。
印度市场对英国商品开放,成千上万的印度留学生在英国大学读书。为了葡萄牙去破坏英印关系,英国政府觉得完全不值得。
法国对葡萄牙的态度最冷淡。法国在1954年才从越南撤出,1962年又被迫放弃了阿尔及利亚。
戴高乐总统对殖民地早就没有兴趣,只想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和核武器。法国认为葡萄牙抱着殖民地不放是愚蠢的行为,不值得同情。
葡萄牙自己也明白,北约条约只保护欧洲本土。果阿、东帝汶这些殖民地不在条约的保护范围内。
北约成员国可以说,我们的义务只限于保卫里斯本,不包括保卫你在亚洲的殖民地。这个理由冠冕堂皇,葡萄牙连抗议都说不出口。
葡萄牙在北约内部的地位尴尬到了极点。这个国家贡献不了什么军事力量,经济上也是拖后腿的存在。
北约保留葡萄牙只是因为亚速尔群岛的战略位置重要,可以作为跨大西洋的中继站。
葡萄牙本身的价值太小了。事实证明:国力太弱的国家,条约再多也没用!
葡萄牙的遭遇说明了一个赤裸裸的现实。国际关系从来不是讲情面的地方,条约和联盟都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
葡萄牙作为北约创始成员国,在危机时刻没有得到任何援助。
这不是盟友背信弃义,而是葡萄牙自己太弱了,弱到没人愿意为它出头。国家安全靠的是自己的军队、经济和工业,而不是纸上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