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一部电视剧《芈月传》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从娱乐角度看,这部剧的剧情设计符合大众的口味,满足了许多观众对大女主题材的期待。但如果从教育意义上审视,这类剧集可能会误导观众,尤其在历史理解上,产生很大的影响。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历史的真正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和生活,而不是通过曲解来激起观众的情绪。在《芈月传》这部剧中,为了突出芈八子的英雄形象,许多情节都与历史事实明显不符。 芈月的历史原型是秦惠文王的王妃,也就是秦昭襄王的母亲,她的名字叫芈八子。在帮助儿子嬴稷继位成为秦王后,由于嬴稷年仅19岁,还未能亲政,芈八子便代为摄政,自号“宣太后”,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有权掌控国家政务的太后。从此以后,每位皇帝的母亲都会被尊称为“太后”,这也是芈八子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拥有这样一段历史,芈八子自然成为了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在中国历史上,芈八子与西汉的吕雉、西晋的贾南风、北魏的冯太后、大唐的武则天等人,始终是备受关注的历史人物。作为历史的“女主角”,她的故事一度成为许多人喜爱和追捧的对象。 然而,我们常常提醒大家,品味历史要保持理性。历史就像一位易于装扮的少女,往往会被人为地改变其面貌,以迎合某些特殊的叙事目的。因此,公众对历史的理解并不总是准确,甚至常常受到各种不真实叙述的影响。 那么,芈八子的真实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呢?她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象征意义。因为在那个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普遍较低,许多女性往往没有正式的名字。名字通常是社会身份的象征。芈八子之所以被称为“芈八子”,是因为“八子”是当时秦汉时期君王妃子的一种称号,属于较低级别的宫廷职位,代表她在后宫中地位不高。 虽然芈八子出身于楚国威王的王室,但在当时的男权社会,即便是王室的公主,若没有父母和兄弟的庇护,她的命运也不会太好。芈八子尽管有一定的背景,但在父亲去世后,她的生活依然艰难。她的母亲改嫁魏国,这使得她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 关于魏冉是否真的来自楚国,历史上存在不同的看法。因为魏冉的母亲在嫁到魏国后生下了他,而“魏”作为封国的国姓,几乎在整个战国时期未曾改变。由此,我们可以推测魏冉可能并非楚国的王子。 芈八子的命运也与当时女性的角色密切相关,尤其是政治联姻和生育能力。16岁时,她被送入秦国成为秦惠文王的妃子。从那时起,她的生活并不轻松。尽管她生育了多个子女,包括后来的秦昭王嬴稷,但始终未能获得秦惠文王的宠爱。尤其是她的长子嬴稷,还被送到燕国做质子,这实际上说明她在宫中的地位并不高。 秦惠文王去世后,秦武王继位,但秦武王去世时无子,王位继承问题变得极为敏感。此时,芈八子的长子嬴稷回国,为她争取政权提供了机会。她与魏冉等人合作,最终成功扶持嬴稷登上王位,并自称“宣太后”,开始掌控政务。 宣太后掌握政权后的首要任务是清除异己。经过两年的平乱,她成功铲除了敌对势力,巩固了自己和儿子的统治地位。这一过程充满了政治斗争和权谋,许多人开始对她的手段产生质疑,认为她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然而,这些都不是她一生中最令人震惊的部分。最引人注目的,是她与义渠王的关系。义渠国长期与秦国发生冲突,但由于内部动荡,义渠王寻求与秦国的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宣太后不得不做出让步,成为义渠王的情妇。为了避免义渠国反叛,宣太后甚至为义渠王生下了两个孩子。 尽管这种关系充满了政治计算,但宣太后与义渠王的关系持续了34年。直到公元前272年,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宣太后终于决定与义渠王断绝关系,并通过诱杀义渠王来巩固自己的地位,随后对义渠国展开了全面打压。 这一行为不仅让人质疑她的道德底线,也让她的儿子秦昭襄王无法忍受她继续掌权。最终,宣太后在晚年被废除,目睹了家族成员的驱逐。她的晚年充满了政治风波和个人生活的争议。 宣太后的一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充满了野心和欲望的悲剧。她的故事成为了权力斗争的一个部分,但这种通过权谋和牺牲他人来达到目的的行为,无疑对观众的价值观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许多现代影视剧中,类似宣太后这样复杂且极端的角色被描绘得几乎像英雄一样,但从更深层次看,她的种种行为无疑是对历史的误读,也为当代社会带来了一些危险的价值观。在我们追求“戏剧性”的同时,是否应该反思这些虚构角色和历史人物对我们生活的潜在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