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王时期,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的弟弟姬友被封到郑地,从而建立了郑国。《史记》记载,周宣王在位二十二年时,姬友首次被封为郑国的君主。到了西周晚期,郑桓公姬友将其迁至现在的河南郑州新郑,把郑地的名字带到了这里。
《左传》记载了郑国的建立,郑国的先君郑桓公曾提到: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这里的此地指的就是郑国的都城新郑,意味着新郑是由郑桓公所建立。 郑国的源头来自周朝的王族,所谓商人则是指商朝的后裔。在《郑商皆出于周》这句话中,所提到的周实际上是指周原地区的周地或宗周,而并非周朝。例如,周公旦的采邑就在周地,因此周公旦也被称为周公。 然而,《左传》中的记载表明郑国出自周地,而这周地被认为是在陕西宝鸡周原一带。后来的历史书籍却认为郑国出自今天的陕西渭南华州区,这两个说法显然存在矛盾。那么,郑国到底起源于何处呢? 关于郑国的最初封地,汉朝的《汉书》和唐代司马贞所编的《史记索引》考证表明,所谓郑地位于棫林,即今天的陕西渭南市华州区,地处渭水以南。郑国在西周末期从这里迁移到了郑州一带。 然而,西周时期出土的青铜器铭文则让人感到困惑,因为郑地不仅仅存在于一处,而且似乎应当位于陕西宝鸡周原一带,而不是位于西安附近的镐京。 例如,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宜侯夨簋出土于镇江,铭文提到周康王将虞侯夨迁至南方,建立了宜国,并且其中包含了郑七伯这一称谓,说明当时已经有了郑地或郑氏。而西周中期的并令鼎铭文则记载了作册尹册命:锡?,令邑于郑,这显示了郑地的存在。西周晚期的寰盘铭文也提到郑伯、郑姬宝盘,并且指出当时郑桓公已被封于郑国。此外,西周晚期的郑姜伯鼎铭文也记载了郑姜伯作宝鼎,子子孙其永宝用,表明当时郑地内有姜姓的郑国。更重要的是,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中还提到王在郑、王格郑宫,以及周天子命令吕继承其父总管郑师氏的记录。这些铭文虽然未明确指出郑地的具体位置,但通过散氏盘中的记载可推断,郑井氏的井地在今天的宝鸡凤翔一带。 从这些铭文来看,西周时期的郑地历史悠久,且被称为郑地的地方有很多,而这些郑地似乎位于陕西宝鸡一带。那么,郑国的起源究竟在哪里呢?甲骨文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 在甲骨文中,。奠的本义是将祭品放在几上表示祭祀,后来作为地名使用,而为了与奠字区分,便在其右边加了邑的符号。实际上,周朝金文中的郑并非源于周朝,而是源于商朝。甲骨文中常见的南奠(郑)、北奠(郑)等记录,都表示奠或郑作为地名的用法。 据古文字学家裘锡圭的研究,商王在控制区内安置被战败或臣服的部族或从事某种工作的群体,并将他们或其后代定居在都城一带,这些地区也被称为奠地。周朝时,这些奠地被周王室用作封地,并逐渐成为郑国的起源之一。姬友被封到的奠地中,实际上有大量商朝的后裔,因此,姬友以郑为姓,最终建立了郑国。 此外,西周时期的周原遗址在考古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过去一直认为西周的都城是位于陕西西安一带的镐京,但新的考古发现表明,西周的都城宗周可能位于陕西宝鸡的周原遗址。这一发现证实了周原是西周的核心区域,甚至有学者提出周原就是《史记》中提到的宗周。 总之,西周继承了商朝的传统,设立了许多郑地来安置商人的后裔或其他被征服的部族,而这些郑地主要集中在周原一带。周宣王时期,姬友被封到其中的一个郑地,并在那里建立了郑国。而郑国出自周地这一说法,其实是准确的,只是后代的史书在解读时错误地认为周朝的都城是镐京,因此误认为郑国的起源在渭南华州区。 渭南华州区被误认为郑地,可能与郑国初期有多个封地有关。郑国初期至少有三块封地,一块位于宝鸡凤翔的郑地,一块用于朝贡成周的留地,以及用于祭祀泰山的祊地。郑国的东迁并非一蹴而就,可能是通过朝贡成周的留地过渡,后人可能因此误将其作为郑国的初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