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凤英这名字,现在年轻人可能不太熟,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她可是响当当的工人代表。1933年6月,她生在辽宁抚顺一个煤矿工人家里,家里穷得叮当响,三岁那年爸在矿井出事没了,妈拉扯着她和姐弟仨,靠挖野菜、捡煤渣、糊纸盒过日子,日子苦得没法说。1948年沈阳解放后,家里分到些粮食和钱,总算喘了口气。
1953年,20岁的她考进沈阳东北机器制造厂,也就是国营724厂,当上工人。从学徒干起,她每天钻车间,学车床操作,半年内就把手工送料改成自动送料,产量直接翻倍。这事儿让她在厂里小有名气,第一年就搞出两项技术革新。
她不是光说不练的那种人,工作起来特别实诚。从1953年到1965年,她一共完成177项技术革新,其中58项推广到全国机械行业。比方说,她改进车床刀具和冷却系统,加工精度提高,刀具寿命延长,帮厂里省下不少成本。1954年,她第一次作为先进生产者去北京开会,从那年起,到1966年,她一共13次受到毛主席接见。
每次去,她都汇报车间实际问题,毛主席问得细,她答得准。1964年,党中央给她命名“毛主席的好工人”,那年她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会议上,还跟周恩来总理交流过,周总理把她介绍给毛主席。1966年10月,《人民日报》发社论,号召全国学她的事迹,她的影响力一下子扩散开来,沈阳街头到处是她的报道。
她在厂里不是光自己干,还带团队。1957年,她领小组改造精密零件工艺,用自制工具测精度,帮厂里完成大批量订单。1958年响应号召,她加班设计多功能附件,产能提升明显。1960年,她搞国产化,复制进口零件,节省外汇。
1961年到1963年,她那把改制车刀用得特别顺手,加工效率高,现在沈阳机床博物馆还陈列着,标注1963年她用的。她的这些事儿,让她当选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工人里头她是典型。
1967年,她参与辽宁省革命委员会筹备,当上副主任,管生产协调。1968年,她下矿区检查设备,发现安全隐患就上报,推动改进。1969年4月,九大开会,她36岁当选中央委员,工人代表里她是亮点。1970年,她在省里巡视工厂,推广技术交流。
1971年,办培训班,教年轻工人操作技能。1972年,参加国家机械会议,提建议。1973年8月,十大,她又连任中央委员。那时候,她的影响力大,全国工厂请她讲座,她去演示刀具改进,强调多实践。
她在高位上没飘,作风一直朴实。1973年,她从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调到妇联,管妇女工作协调。1974年,去中央党校学习,住简单宿舍,生活费每月20元,吃馒头咸菜,坚持不特殊。1977年8月,十一大,她当选中央候补委员,这算是第三次进中央委员会。
整个过程,她保持低调,拒绝一些不合适的拉拢。1977年,她主动申请回原厂,当副厂长,主要管车间维修和后勤,比如修管道漏水、设备保养。她每天早起挤公共电车上班,坚持买票,不用特权。食堂打饭,按标准拿,多给肉她还倒回去,说工人一勺就一勺。1980年起,她兼厂工会主席,推动职工培训和福利改善,比如办技术班,帮工人提升技能。
一直干到1993年退休,每月养老金固定,她把奖金捐给厂子弟学校,买课外书啥的。退休后,她没闲着,住54平方米老楼,自己拖水泥地,修社区电器,帮邻居修老台灯啥的。邻居说她见过大世面,她说大世面就是灯不亮得修。
她一辈子没攒大钱,没给儿女铺路,没写自传。2019年9月,国家给她“最美奋斗者”称号,她领了纪念章,挂墙上,继续干活。2021年6月,又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23年3月,沈阳评剧院出剧目,以她经历为基础。
她现在92岁,还住老楼,用老式彩电,说没坏就不扔。她的故事,说白了,就是从底层干起,靠实干上位,高峰后回基层,不忘本。沈阳机床博物馆那把刀,标签就一句“尉凤英用,1963”,简单,但够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