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那就是周恩来作为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之一,深受国内外各界的尊敬。无论是在党内外,还是在国内外,周恩来都享有非常高的声誉,赢得了无数人的敬佩。很多人甚至用千古一人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周恩来在他们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通常,一个人能够得到朋友的尊敬是很常见的,能够赢得同志的尊重也不稀奇,但如果连来自敌对阵营的对手都尊敬你,这就显得格外难得。周恩来正是这样一位,连敌对阵营的人也对他极为尊重。 举个例子,黄埔军校是由蒋介石亲自创建的,很多曾在黄埔军校学习的优秀人才,后来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对立面,但他们依然深深敬仰周恩来,尤其是对当年作为他们老师的周恩来,始终怀有崇敬之情。
黄埔军校非常注重政治教育。在刚创办时,学校就依照苏联红军的制度,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等重要机构。黄埔军校的政治部最初十分简陋,除了主任和几位只能到校讲课的教官外,几乎没有其他人。 第一次担任政治部主任的是戴季陶,副主任是张申府,然而张申府在短短一个月后就离开了,而戴季陶不久后也离开了广州,前往上海。随后,邵元冲接任了政治部主任这个职务。然而,邵元冲本身是一个官僚,根本不懂政治工作的方法和要领,工作效率低下,把政治部管理得非常松散,导致这个部门的工作几乎停滞,成为一个没有活力的存在。 这种情况与黄埔军校创建初期的革命精神及广东省当时激烈的革命氛围相悖,因此学校师生对这种局面非常不满,纷纷要求加强政治部的工作并更换邵元冲。 1924年11月,邵元冲随孙中山北上,原本担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的共产党员周恩来,年仅26岁,接替了政治部主任的职位。 周恩来一上任,便展现了他非凡的才能。他迅速建立起了政治部的工作制度,使这个曾经低迷的部门迅速恢复了活力,开始顺利运作。周恩来尤其注重对军校学员的政治教育,每周都会组织一两次政治讲座,开展生动的讨论和问答活动。他还积极指导新成立的校军教导团的政治工作,并推动成立了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 经过周恩来的有效整顿,黄埔军校政治部的工作得到了显著改善,焕发出新的生机。许多学员对周恩来这位年轻的政治部主任充满敬意。 黄埔军校的一期生,后来成为国民党著名将领的宋希濂,曾回忆道:黄埔军校的政治部工作,直到周恩来担任主任后才完全改观。周主任事事亲力亲为,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且态度谦和,循循善诱,学生们都非常敬爱他。 黄埔军校的二期生、曾是国民党高级将领范汉杰的得力助手的王大文则表示:我进入黄埔军校时,周主任是一个年轻英俊、严肃认真、军装笔挺、军容整齐的人。他讲话时声音洪亮,手势有力,讲的内容深入浅出,且富有趣味。 黄埔四期生、国民党中将文强认为:黄埔军校的政治教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在我们学生心中几乎等同于学校的革命灵魂。而在这一点上,周恩来主任堪称一流楷模。 毫不夸张地说,在当时,周恩来在黄埔军校学员心中是无法替代的精神导师。更让人惊讶的是,周恩来在学生们中的敬爱,超越了任何派别和阵营的界限。 文强等学员回忆道,在政治课的大讲堂上,周恩来常常主讲《国内外革命形势分析》等主题,学生们称这堂课为百听不厌的大课。周恩来每次讲解时总是带来新的内容和观点,他对国内外形势的掌握令人钦佩,视角独特、条理清晰,许多学生不仅做了笔记,还时常背诵他的讲稿。 在周恩来演讲时,带队的官长们会肃立一旁,认真听讲。而来自国民党右派势力、反对共产党的孙文主义学会的骨干分子,如李安定、周劲军等人,也对周恩来十分钦佩。李安定甚至会把周恩来的每次演讲内容抄录下来,并且不断温习。周恩来通过日常的讲座、训导等方式,在黄埔军校的学员中承担起了政治导师的责任,潜移默化地培养出了一批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即便是支持国民党右派的学生,也对周恩来充满敬意。 此外,周恩来为人处世非常有原则,堪称中国传统美德的化身。他以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精神为人处事,举止文雅、风度翩翩,展现出君子的风范。他的品德光辉不仅感动了自己的同志和战友,也深深打动了对手和敌人,甚至感动了世界。 即使周恩来离开黄埔军校,全面转向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后,许多黄埔军校的学生仍然对他心存敬意。许多人后来成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尽管与周恩来在政治立场上形成对立,他们仍然保持着对周恩来的深厚敬意。 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还是解放战争时期,许多国民党将领在与周恩来见面时,都会恭敬地称他为老师或周主任,并向他行弟子礼。连许多敌对阵营的名将也对周恩来终生怀有敬意,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称他为最接近完美的人,被誉为千古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