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初期,像许多传统家庭一样,著名学者胡适的婚姻也由母亲安排。他娶了江东秀,虽然她的容貌并不出众,但胡适没有像郭沫若、徐志摩等人那样逃避安排好的婚姻,反而选择接受了这一切,以免伤害到他母亲和妻子这两位他最亲爱的人。
婚后的生活虽然平淡无奇,但夫妻二人一直相敬如宾。几年后,江东秀为胡适生下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胡适特别重视儿子的教育,他给小儿子取名胡思杜,取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他自己哲学上的导师——杜威。 胡适一直对两位儿子的培养十分用心,但小儿子胡思杜似乎并没有继承胡适的聪明才智。尽管他曾在美国留学多年,但胡适始终认为他的学业没有什么显著进展。虽然有学校愿意聘请胡思杜担任教师,胡适依旧认为他的儿子学术基础尚且薄弱,应该多读书、多钻研。因此,胡适安排胡思杜在北京图书馆工作,而不是去教书。 1948年冬,胡适带着家人离开了中国大陆,但胡思杜却因理念不合选择留了下来。从那时起,胡适和江东秀就再也没有见到过自己的小儿子。胡适作为一位享有广泛影响力的学者,为了与父亲彻底划清界限,胡思杜在报纸上公开发表了署名文章《对我的父亲——胡适的批判》。在这篇文章中,他用激烈的语言批评了自己的父亲,表明了他坚定的立场。 胡适读到这篇文章后,沉默了许久,之后他对身边的人说:这篇文章是奉命发表的,并不是思杜的真心话。随后,他对妻子说:我原以为思杜没有言论自由,可是没想到,他连不说话的自由也没有了。 最终,胡思杜未能承受社会的巨大压力,选择了自杀。然而,由于信息闭塞且知情的朋友们不愿让胡适和江东秀受到过度伤害,直到1960年代初,胡适在临终时为胡思杜做了财产安排,仍未得知小儿子已经去世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