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提到中国的名将,岳飞的名字是无法忽视的。岳飞作为抗金的英雄,赢得了无数人的尊敬与崇拜。可以说,他的死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段永远的痛。时至今日,人们为了纪念岳飞的忠诚与英勇,将当年迫害他的几位主犯铸成铜像,永远跪在岳飞的墓前。最初,跪在岳飞墓前的有五位,但如今只剩下四个。那失去的一个位置是由谁代替了呢?为什么他不再跪了? 要理解这一切,得从金军南下的历史事件谈起。事实上,当时的宋朝政权腐败不堪,朝廷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如何抵抗金军入侵上,而是在为自己的生存而争斗。岳飞带领岳家军屡战屡胜,把金人赶出了宋朝的领土,战局一度有了很大的转机。那时正是大好时机,可以趁敌人尚未恢复时进一步追击并彻底击败敌人。然而,岳飞和他的部队却接到了来自朝廷的命令,要求他们撤回。
岳飞返回朝廷后并没有放弃,他再次向皇帝赵构上奏,恳求继续追击金军。因为金军此时兵力尚弱,撤退之后还未完全恢复,他希望能够趁势再胜。然而,这一提议遭到了秦桧等人的强烈反对,甚至被他们猛烈攻击。朝堂上分为两派——主和派和主战派,岳飞代表了主战派,而秦桧则是主和派的领军人物。实际上,最终的决策权在赵构手中。赵构并不是一个具有远见和决断力的君主,他的选择往往基于权衡个人利益,而不是国家利益。于是,他最终选择偏向了主和派的立场。这种做法,让人联想到晚清时期战胜国与战败国的谈判,似乎从赵构的政策中看到了类似的影子。 这件事让许多忠诚的武将感到愤怒,他们对主和派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可是,他们自然不敢直接对皇帝发声,于是愤怒只能转向秦桧等主和派人物。反过来,主和派也对岳飞这样的忠臣产生了敌意,尤其是岳飞的军事成就让他们感到威胁,甚至赵构也开始对岳飞感到忌惮。 大家都知道,赵构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皇位。岳飞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功高震主,这让赵构担心自己的位置不稳,生怕岳飞有朝一日威胁到他的皇位。事实上,赵构的后续行为便是他对岳飞的种种忌惮的体现。有人曾经形容清朝慈禧和政府的态度:“宁赠敌国,不赠家奴。”这句话同样可以用来形容赵构对岳飞的态度。 尽管岳飞为了大宋江山奋不顾身,英勇作战,仍然没能改变赵构对他的深深忌惮。最终,在那年十月,岳飞被捕,并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决。尽管许多人为岳飞辩护,但最终却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替他说话。岳飞死后,连一个人去收尸的人都没有,直到一名狱卒出于良心,悄悄在午夜将岳飞的遗体埋葬,才给这位忠臣一个安息之地。 随着岳飞冤屈的平反,百姓们的愤怒也终于得到了一种宣泄。他们纷纷把怒火发泄到秦桧等人的身上,秦桧最终被推上了历史的耻辱柱。后来,人们为让这些背叛者永远受到诅咒,特地将秦桧和他的妻子的雕像安放在岳飞的墓前,让他们跪在英雄的墓前,永世不敢起身。 首先要提到的便是秦桧。秦桧与岳飞立场完全对立,作为主和派的代表人物,他始终反对继续北伐。在政治斗争中,文官往往比武将更具优势,秦桧知道赵构对岳飞心存忌惮,这为他提供了很多机会来施展自己的权谋。正是因为赵构的默许,秦桧才得以主导对岳飞的迫害。因此,秦桧跪在岳飞的墓前,实在是自作自受。 秦桧之所以能迅速升职,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娶了一位出色的妻子。秦桧的妻子出自王家,王家是当时显赫的世家,她的祖父曾是丞相。王氏在岳飞事件中起了关键作用,她曾经告诫丈夫秦桧:“捉虎易,放虎难。”意思是要尽早解决岳飞,否则会留下大麻烦。 此外,万俟卨也是秦桧党派中的重要人物。最初,雕像中只有秦桧夫妇的雕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雕像受到了风雨的侵蚀,面目全非。于是,在明朝成化年间,浙江的按察副使重新制作了雕像,并加入了另一位重要人物——张俊,张俊也是岳飞冤屈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从此,四个跪在岳飞墓前的人物形象便逐渐形成。 最后要提到的是罗汝楫。罗汝楫是秦桧的亲信,对秦桧的命令无条件服从,做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事。正是岳家军获得胜利之时,罗汝楫劝说赵构召回岳飞,尽管岳飞完全有机会继续追击金军。结果,赵构的谨慎使得岳飞失去了继续胜利的机会。更让人痛心的是,岳飞回朝后,甚至连见皇帝一面的机会都没有,便被直接下狱。 岳飞入狱后,秦桧亲自操控对岳飞的审判,罗汝楫也在其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秦桧和罗汝楫为了逼迫岳飞认罪,施加了极大的压力,但岳飞始终坚持自己没有罪。当岳飞被逼至死,罗汝楫等人终于促成了岳飞的死亡。罗汝楫甚至在岳飞死后公开说过:“舌尖杀人不用刀。” 最终,罗汝楫的雕像也被加到了岳飞墓前。然而,人们很快意识到,罗汝楫不过是秦桧派系中的一个小人物,他的权势远不如其他三人。因此,罗汝楫的雕像很快被撤下,四位主犯继续跪在岳飞的墓前。 即使经过了百年岁月的流逝,岳飞的英勇事迹依然在人们心中广为流传,成为了永不磨灭的英雄形象。岳飞的忠诚与勇敢永远铭刻在百姓心中,不会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