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国灭亡已经超过111年了,但依然有人守护在清朝皇陵四周。这些人到底是谁,为什么会坚持如此多年守在这里,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要了解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第一代守陵人说起。
清朝的皇帝一旦登基,就会开始修建属于自己的皇陵。而在皇陵周围,清朝政府会专门设立一个守陵团队,负责保护和照料陵墓。这些守陵人除了需要守卫陵墓,还要进行巡逻、参与祭祀活动、修缮陵墓等工作。与此同时,内务府也会安排一些宫人和差役来协助皇陵的日常管理,确保一切运作顺畅。这些工作人员通常住在离皇陵比较近的地方,这些区域被称为“圈”。比如在清东陵,曾经有八个这样的“圈”。这些“圈”最初是分散的小聚落,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扩展成了一个小规模的集市。经过几百年的演变,这些“圈”最终发展成了今天的守陵村,而现在的很多村民,正是当年守陵人的后代。
在清朝时期,守陵人是有固定职位和人数的,而差役的数量则会根据国家的经济状况进行调整。当国家经济较好时,差役人数会增加;而在经济困难时,差役数量则会减少。各个部门负责着皇陵的不同事务,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守陵人和宫人的物资都能得到保障,几乎不需要与外界有太多接触。
那么,守陵人的待遇怎么样呢?如果我们与普通百姓的收入做个对比,会更容易了解。清朝时期,普通百姓的年收入大约是20两左右,虽然这并不算富裕,但足以维持基本生活。而守陵人的收入则要好得多。以乾隆年间为例,永陵的最高长官一年可以领取150两的俸银、90两的俸米和20两的养廉银。此外,朝廷还会给予他480亩赡养土地。即使是七品的低级官员,每月也能拿到2两的薪水和90亩赡养土地。而差役的待遇则较为简朴,工匠每月的工资只有5钱(大约半两),厨役的工资则是米面盐等生活必需品。
守陵人的待遇虽然不算奢华,但足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除了固定的薪水,守陵人还会得到皇帝的偶尔赏赐。比如,康熙帝曾多次赐给守陵官员牛羊、马匹以及金银财物。这些人享有的特殊地位,使得他们能够享受相对稳定的生活保障,他们的工资由朝廷按时发放,而且不需要交税。此外,每年四个大型祭祀和若干次例行祭祀都会为守陵人带来额外的节庆福利。因此,守陵人的生活过得既宽裕又清闲,那是他们生活的鼎盛时期。
然而,随着清朝的衰退,守陵人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清朝后期,因财政紧张,政府削减了守陵人的薪水和口粮,导致他们的生活质量逐渐下降,不再像以前那样富足精致。1912年,清朝灭亡,溥仪宣布退位,清朝统治彻底结束。民国政府接管了皇陵,但守陵人的薪水逐渐转由民国政府支付。然而,仅仅不到三年的时间,民国政府就无法支付全部费用,只能减少补贴。
失去了稳定收入来源的守陵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困难。为了谋生,他们开始请求将皇陵周围的土地出租,从而获取租金来补充日常开销。但这种生活方式并没有持续太久,1924年,北京发生政变,关于皇陵的优待条件被一一取消,除了皇室的私人财产,其他所有财产归国家所有。守陵人失去了过去的庇护,与原本依赖的关系彻底断裂,不得不开始自力更生。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许多曾依赖守陵为生的人开始寻找新的生计方式。一部分守陵人选择将自己划分的土地租出去,靠租金为生;一些人选择外迁,去寻找新的机会;还有一部分人转行务农,通过种地维持生计。然而,这些人由于长期与社会主流脱节,缺乏必要的生产技能和商业经验,经营生意变得十分困难,尤其是在民国时期,社会动荡,政权更替频繁,他们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艰难。
生活压力迫使一些守陵人走上了极端的道路。为了生存,一部分人开始铤而走险,甚至开始盗窃陵墓中的陪葬品。清东陵和清西陵地处风水宝地,山川秀丽,墓中陪葬品丰富,令一些守陵人产生了贪念。于是,部分守陵人监守自盗,趁机掠夺皇陵内的珍贵物品,以此换取生活必需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借此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时间一长,守陵人的社会地位和职业性质逐渐发生了变化。1928年,孙殿英带领军队闯入清东陵,用火药炸开陵墓的石门,抢劫了慈禧和乾隆的陵寝,这一事件在全国引起了轩然大波。虽然民国政府对这起盗墓事件进行了轻描淡写的处理,但它却进一步加剧了守陵人的分化。有些守陵人选择继续通过盗墓谋生,而另一些则坚守道德底线,拒绝参与盗窃。
抗战期间,溥仪派遣的守陵队伍与八路军达成协议,避免了清西陵的破坏,清西陵因此得以保存完好。随着社会和政治的变迁,守陵人逐渐超越了自己原有的角色,皇陵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皇陵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的重点,现代的“护陵人”开始从事皇陵的保护与管理工作。
自1978年起,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守陵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尤其在2018年,借助丰富的旅游资源,易县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在这百年的历史中,皇陵不再是冷冰冰的遗址,而是成为了历史文化的承载体,承载着无数守陵人的故事。
守陵人不仅仅是守护皇陵的看护者,他们也成为了皇陵文化传承的重要一部分。今天的守陵人依旧依赖这片土地生存,凭借着皇陵的历史与文化,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皇陵的保护和传承中,成为了新时代的“守陵人”,为游客和历史学者提供着宝贵的见证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