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这本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它的故事背景与真实历史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书中的人物,比如乔峰,生活的时代恰逢北宋、辽国和西夏三国鼎立的时期,这也是一个战火频发、动荡不安的年代。如果你对历史稍有了解,就知道在北宋时期,面临着两个主要外患,一个是早于北宋建立的辽国,另一个则是晚于北宋建立的西夏。这三国的整体实力排列上,辽国无疑最强,其次是北宋,最后是西夏。
有些人可能会有疑问,西夏明明不如北宋强大,为什么敢与北宋对抗呢?其实这与西夏的国策息息相关。公元1038年,党项族的领袖李元昊建立了西夏,面对国内资源匮乏、民生困苦的困境,以及周围北宋和辽国的威胁,李元昊为了让西夏在这两个强国之间生存下来,制定了一条独特的国策:以战促和,以和求利,以利养兵。这意味着西夏发动的战争并不是想要彻底击败对方,而是希望借此从对方那里获得一些利益。 当时,北宋是最可能提供这些利益的国家。自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以来,由于五代十国的混乱,北宋决定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注重内政稳定而忽视军事防御。随着北宋几次尝试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失败,宋朝的统治者越来越关注国内的政治安全,并且更加注重防范内乱,因此在边境采取了防守策略,尽量避免与周边国家发生直接冲突,甚至愿意通过支付赔款来保持边境的和平。一个典型的例子出现在公元1004年,当时辽国的十万大军南下攻打北宋,直接威胁到黄河北岸的澶州城。面对辽军的强大压力,宋真宗赵恒决定亲自带兵迎战,并在朝臣的建议下带领四十万北宋军队展开防守。此时,宋军士气高涨,在关键时刻成功射杀辽军指挥官萧挞凛,辽军的进攻势头被彻底遏制。按理说,宋真宗应该趁机反击辽军,但他最终选择了和谈,促成了澶渊之盟的签订。根据这项协议,宋辽两国互为兄弟,北宋每年向辽国支付三十万两岁币和岁绢,可以说,虽然辽国处于劣势,但通过这次谈判,辽国却轻松地从北宋获得了巨额利益。 北宋这种花钱买太平的策略,不仅被辽国看在眼里,西夏也从中学到了经验。于是,西夏开始模仿辽国,主动在北宋边境制造麻烦。尽管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双方都有胜负,但由于西夏的国力较弱,长期的战争消耗让西夏疲惫不堪,最终西夏也选择了向北宋求和。北宋为了避免事态升级、保住面子,愿意通过和平解决争端,每年向西夏支付二十五万岁币、岁绢以及茶叶等物资。就这样,西夏通过不断挑起战争、再通过求和获得北宋的资助,形成了一种打一打,和一和,得一得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