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奚和蹇叔,年轻时便是亲密的朋友,两人自幼便博览群书,熟知治国理政的道理。蹇叔性格内向,喜欢安静,不愿到处游历;而百里奚则四处奔走,曾经到过齐国,还为周王室喂过牛,历经了无数波折,始终没有获得显赫的名声,最后只好回到故乡虞国。到了六十多岁,百里奚常感叹自己学识无用,年华已老,恐怕一生也只能平淡无奇地度过,这让他感到十分难过。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百里奚遇到了虞国的大夫宫之奇,两人交谈几次后,宫之奇认为百里奚很有才能,便有意推荐他给虞国国君。百里奚便去找蹇叔商量这件事,蹇叔劝他不要去,认为虞国国君贪图财利,终将遭遇灾难,并且他害怕百里奚也会因此而受到牵连。百里奚思考再三,觉得自己年纪已大,难得有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便没有听从蹇叔的劝告,决定和宫之奇一起去侍奉虞国国君。 公元前五年,晋国国君献上宝马和玉璧,要求借道虞国攻打虢国。虞国的大夫宫之奇强烈反对,认为虞国与虢国唇齿相依,若虢国被灭,虞国将处于危险之中。然而,虞国国君只看重晋国的财富,最终答应了晋国的请求,并未采纳宫之奇的意见。宫之奇意识到事态严重,便辞官逃离,临走时还想带上百里奚,但百里奚知道虞国的命运即将终结,仍决定与国君共患难,未答应离开。
果然,晋国灭了虢国后,顺势灭掉了虞国,杀死了虞国国君,并夺回了玉璧和宝马。这便是成语假途灭虢和唇亡齿寒的由来。而百里奚被晋国俘虏,成为了奴隶,随军途中,士兵们看到他年纪大,便不加防备,百里奚趁机逃脱,辗转逃到了楚国。刚到楚国,他便再次被捕,成了楚国的奴隶。楚国人问他能做什么,他说曾为牛群喂养工作,于是楚国人便让他继续喂牛。 百里奚每天除了喂牛,还与人闲谈。与他交谈过的人无不感到他是个有才之人,逐渐地这一消息传到了秦国。秦穆公听说后,决定派人用金银珠宝赎回百里奚,让他来秦国当官。可是秦国的大夫公孙枝却拦住了他,公孙枝认为若秦国直接拿财宝去赎人,岂不是明明白白地告诉楚国百里奚有能力,这样楚国怎么可能轻易放人呢?于是,公孙枝提出一个方案:我们可以谎称百里奚是失踪的奴隶,为了防止其他奴隶逃跑,必须把他抓回来,先问楚国,想要赎回百里奚需要多少费用。 于是,秦穆公派人去楚国交涉,楚国国君听后并未在意,告诉秦国一个奴隶需要五张山羊皮来赎回。秦穆公听后觉得这笔交易很划算,于是立即派人以五张山羊皮的价格将百里奚赎回。百里奚回到秦国后,秦穆公亲自接见他,看到他是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心中不禁有些失望,暗想这么一位老人能为自己效力什么呢?百里奚察觉到了秦穆公的心思,于是说道:姜尚当年八十多岁时,仍为周王室出谋划策,而我才七十多,依旧年轻。秦穆公听后,便与百里奚开始长时间交谈,聊了三天三夜。 聊完后,秦穆公立即决定任命百里奚为大夫。百里奚却谦虚地说:主公,请不要急,我有一位朋友叫蹇叔,他才学比我更为高深,世人对他的能力知之甚少。年轻时我曾想去齐国发展,是蹇叔劝我离开;我曾为周王室喂牛,周王曾有意重用我,但蹇叔告诉我不要接受,于是我避免了被郑、虢两国所诛杀。后来我想去虞国做官,蹇叔再次劝我不要去,这次我没有听他的劝告,结果遭遇了灾难,成了奴隶。这样有智慧的人,怎能不用呢? 秦穆公听后,立即派人将蹇叔接到秦国,封他为上大夫,让他与百里奚一起辅佐自己。秦穆公在位的第十二年,晋国发生了饥荒,晋国国君夷吾派人到秦国请求借粮。秦穆公本不愿借粮,因为当年夷吾落难时,是秦穆公派兵帮助他复位,并且夷吾答应将晋国的河西八城送给秦国,但他却没有履行承诺,这令秦穆公感到愤怒。于是,秦穆公询问大夫公孙枝是否应该借粮,公孙枝认为饥荒如此严重,不应吝啬粮食。但秦穆公仍不愿意借粮,又向百里奚请教,百里奚则劝他说:晋国国君得罪了您,但晋国的百姓并无过错,您应该为老百姓着想。于是,秦穆公最终决定借粮,并派人送去。 百里奚与蹇叔辅佐秦穆公时,主张善待百姓,积攒国力,不让士兵频繁出征,避免耗费民力和财力。虽然这种意见使秦穆公不满,但百里奚仍坚持自己的立场。一次,百里奚因为言辞得罪了秦穆公,失去了大夫职位,但不久后,他的职位又被恢复了。最终,百里奚成为了秦国的相国。即便身居高位,他依然保持简朴的生活,不乘车,不带随从,衣着朴素,像普通百姓一样生活,而他的朋友蹇叔也过着同样的生活。五张山羊皮换回的两位贤能之人,最终让秦国在各诸侯国中名声大振。随着秦国的国力不断壮大,最终在秦穆公的治理下,秦国成功打败了当时的中原霸主晋国,接着又征服了山戎、犬戎等十多个戎邦,疆土大幅扩展,为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奠定了基础,也为秦国后来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百里奚和蹇叔的辅佐,秦王嬴政恐怕无法完成一统六国的梦想。 后来,秦穆公、百里奚和蹇叔相继去世。据说百里奚活到了105岁,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考虑到那个时代人均寿命只有四五十岁,百里奚能够活到如此高龄,实在让人难以置信。百里奚去世时,秦国的男女老少都为他哀悼,民间传闻他是五羖大夫,而这个名号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百里奚和蹇叔的名字,已经传承了两千多年,他们对人才的重视,直到今天依然令人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