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纣王,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他是那个沉迷酒色、最终自取灭亡的昏君,甚至妲己也被视为祸国殃民的红颜祸水。商朝的灭亡,几乎都被归咎于纣王和妲己的错误,司马迁的《史记》将他们一并列为历史的耻辱人物。明代许仲琳的《封神榜》更是火上加油,把纣王和妲己描绘得愈加丑恶,导致了他们形象的彻底扭曲。对于商朝的灭亡,纣王反应道:不是我的错;而妲己则喊冤:与我无关。今天我们就来重新审视一下商朝灭亡的真相。 **一笔糊涂账**
历史常常由胜者来书写,韩非子毫不客气地指出:武王伐纣实际上是人臣弑其君的行为,但因为武王站在了公义一方,所以天下誉之。周朝灭掉商朝的历史,似乎与夏朝灭亡的过程有些相似。夏桀因暴虐无道,沉迷酒色,疏于治理,导致诸侯纷纷反叛。商汤为了灭夏,调整了战略,将国都从商丘迁至亳,准备发动军事行动。他通过一系列军事手段清除周边小国的威胁,最终发动战争,成功灭掉夏朝,建立了商朝。 商朝的灭亡过程,事实上和周朝灭商有很多相似之处。纣王沉迷酒色、暴虐无道,而周文王姬昌也曾被囚禁,后通过大臣和美人换回了人质。周武王在孟津誓师后,最终在牧野之战大败商军,纣王在绝望中逃回朝歌,最后自焚于鹿台。从这些相似之处来看,商朝的灭亡并非单纯因为纣王的无道,而是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 纣王确实背负了无道亡国的罪名,但这并不完全是他的错,商朝的内部问题早已积重难返。宋代的罗泌曾为纣王辩解,他在《桀纣事多失实论》中指出,纣王的行为与夏桀如出一辙,桀纣不分,这些都是模仿的结果,不能仅仅把责任归咎于纣王一人。 **迁都与400年的战斗** 商朝存在了五百多年,但当帝乙将王位交给帝辛时,商朝已经是一个摇摇欲坠的国家。商朝的历史大部分时间都在与外敌作战,长达四百多年,商朝几乎每个王朝都在应对外部威胁。期间,商朝五次迁都,都是为了应对外部压力和内乱。 例如,蓝夷曾多次入侵商朝,导致商朝迁都。这些迁都行动主要是为了应对来自周边小国的威胁,并扩大商朝的疆域。商朝的国土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内外的威胁迫使商朝不断变动中心。 **外族入侵** 与此同时,古印欧人的迁徙让整个古代世界都处于动荡之中。商朝时期,武丁统治下的商朝迎来了一个巨大的挑战——鬼方的入侵。武丁非常注重军队的建设,广泛用人、努力治理,使商朝在面对鬼方入侵时,展现出强大的军事实力。他派妻子妇好亲自带兵出征,成功击退了鬼方的进攻。 但商朝的战争并不止于此,武丁还远征巴蜀,尽管由于巴蜀地理条件险恶,进攻困难,但武丁最终还是通过威慑,成功达到了孤立巴蜀和打击夏朝遗民的目的。巴蜀的反叛为后来的周朝提供了机会,最终在周武王伐纣时,巴蜀应召而出,成为了商朝灭亡的催化剂。 **快要散架的马车** 帝辛继位时,商朝的国土非常广阔,朝歌的防御非常坚固,地理位置一度被认为是固若金汤的。然而,这样的强大防御却掩盖了商朝的内部危机。经过五百年的战斗,商朝早已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逐渐崩溃。 商朝的内忧包括了继承制度的混乱,帝辛与微子启之间的亲兄弟争斗,导致了商朝的政权不稳定。此外,神权和王权的斗争不断加剧,伊尹曾是商朝的元老,曾代帝摄政,而神权派一度试图削弱王权的力量,这样的权力斗争使得商朝的政治体系极其脆弱。 **商朝灭亡** 帝乙去世后,帝辛继位,接手的却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商朝。即便帝辛天资聪慧、勇猛无敌,但面对内外的重重压力,他也无力回天。东夷的强大和周国的崛起是商朝面临的两大外患,而内部的政治腐败和权力争斗更是让商朝加速走向灭亡。周国的崛起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帝辛多次征讨东夷,但始终未能根除这个隐患,反而为周国的崛起提供了机会。周国的武王姬发最终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朝,帝辛在最后时刻自焚,商朝彻底灭亡。 **结语** 纣王的灭国,并非仅仅因为他个人的昏庸,而是商朝内外矛盾的积累和各种历史因素的综合作用。纣王无疑是商朝灭亡的关键人物,但商朝的衰败早有迹可循,无法单纯归咎于一个人。在历史的洪流中,纣王的名字被深深刻上了昏君的标签,但如果我们从更广的历史背景来看,商朝的灭亡似乎是一场命运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