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从商汤推翻夏朝的统治到帝辛死于国灭,商朝历时554年。
朝代更替通常伴随着血腥的斗争,商朝的灭亡尤为惨烈。帝辛既是智慧过人且能干的君主,也曾是暴虐无道的暴君。最终,他未能守住自己的江山,在敌军逼近时选择自尽,商朝随之化为灰烬。 《史记·殷本纪》记载,周武王东征,至盟津时,八百诸侯国中有六百反叛商朝,支持周朝。这意味着商朝在多达六百个诸侯国的联合攻势下毫无抵抗能力。如此众多的部落联合起来,商朝的覆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周武王最终能成功伐纣,不仅因为他自身的英勇,也因为天命和民心的支持。 在上古时代,社会结构松散,各部落相互争斗。部落首领往往在胜利后建立自己的国家,而这些诸侯国大多由古老的部落演化而来。商朝时,虽有八百诸侯国,但其中许多都是小型部落。八百这个数字可能是夸张的,史学家认为实际指的是八个大州。无论如何,这一现象表明周武王当时借势而起,得到了广泛支持,商朝的统治已遭人民反感,大部分人已选择站在周朝这一边。 在商朝的统治下,许多诸侯国的独立性较强。帝辛并非一位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他对这些诸侯国的管理很松懈,也没有严格限制他们的行为。若不是因为他暴虐无道,诸侯国早就会联合起来反叛。 正是因为缺乏对各个诸侯国的有效控制,帝辛在周朝的崛起时丝毫没有察觉,仍然忙于自己的一系列扩张和征伐。而事实上,他是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实现天下统一的君主,但却未能保持这份统一,最终落得为他人做嫁衣的结局。 今天我们回顾历史,查阅史书,总是得出一个结论:帝辛由于昏庸、暴政、奢靡腐化以及进行残酷的祭祀活动,导致周边部落联合起来反抗,最终将商朝推向了灭亡。可事实上,历史的真相依然扑朔迷离,毕竟史书多由胜利者所写,往往偏向自己的角度。 商朝的衰落其实早在武乙时期就已开始。帝辛的治理方式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他提倡的思想,如改革奴隶制和贵族对平民的压迫,在当时并未被大多数人理解和接受。然而这些改革在商朝末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实施,尽管这些改革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帝辛的控制力不足使得周国迅速崛起,而那些附庸国纷纷背离了商朝。 商朝末期,帝辛内部已是四分五裂,大家都已经嗅到帝国灭亡的气息。周国的继承人姬发,在父亲姬昌去世后,继承了王位,史称周武王。父子二人一直有着推翻商朝的愿望,而商朝的困境也正是为周武王提供了良好的时机。 周武王一方面依靠文王时期为周朝打下的基础,另一方面,凭借个人的聪明才智赢得了民心。周朝的势力已经逐步侵占了大部分的土地,商朝内忧外患,已无力回天。周武王知道,时机已成熟。 商朝的崩溃,除了帝辛的暴政,还有他对各贵族和诸侯国的政策破坏了他们的既得利益。当周武王提出反叛时,大多数诸侯国纷纷响应,历史证明,他们站在了胜利者的一方。 周文王在位时,周朝已经展现出强大的国力和凝聚力。周武王接掌王位后,不仅善于选拔人才,还不断扩展疆土。在他发动反商战争时,周朝几乎已经拥有了所有国家的支持。灭商对于周朝而言,似乎只是实现统一大业的一步。在战争开始前,周武王便招募了大量能臣,商朝的诸侯国几乎都表示愿意支持周朝。他们参与了这场会盟,展示出强大的阵容和决心。 《尚书》中记载了在这次会盟中参与的八个强国——庸、蜀、羌、微、髳、卢、彭、僰。历史上有着辉煌文明的古蜀国也参与了此战,并且为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周朝能获得这些强国的支持,足以确保其成功推翻商朝。 周武王在会盟时列举了帝辛的几大罪行,并且得到了诸侯国的一致认同。古代人对于神明和天意非常信奉,往往认为重大历史事件前会出现天象。会盟后,天象果真显现,周武王意识到进攻时机尚未到来,于是撤兵回朝,决定再做安排。 然而,等了两年后,姬发再次集结大军,联合各大诸侯国,浩浩荡荡向商朝的都城朝歌进发。这一次,他准备决战到底。巧的是,帝辛刚刚经历完与东夷的战斗,正准备归营,周武王此时的大军已如风暴般逼近朝歌。 牧野之战,被誉为史上以少胜多的传奇战役,至今流传千古。商朝军队虽然人数众多,却依然被周武王的军队压倒,最终惨败。历史上关于这场战斗的记录众说纷纭,虽然商朝号称有数十万大军,但周军才是真正的胜者。 这场战役前,周朝的诸侯国纷纷加入,几乎将商朝的周边势力完全摧毁。牧野一战,烟尘四起,帝辛孤军奋战,商朝的大多数贵族见势不妙,也都选择背离,作壁上观。商朝的将士大多刚刚结束与东夷的大战,疲惫不堪,缺乏战斗力。最终,周武王的军队压倒了商朝,许多商朝将士被追击、屠杀。 帝辛见大势已去,最终选择在鹿台自焚身亡,商朝也随之灭亡。经过500多年的辉煌历史,商朝的灭亡标志着周朝的开始,也意味着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人皇帝辛的陨落。从此,世间只有天子,再无人称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