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苏联解体这件事,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了20世纪末的世界格局。要讨论这个历史转折点,我觉得叶利钦始终是个绕不开的人物。很多人不理解:他明明有机会当苏联总统,为什么非要拆散整个国家?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对这件事有过直接分析,我们可以从他的视角来理清脉络。
苏联从1922年成立后,前三十年在工业和军事领域确实取得不少成果。但到20世纪中后期,整个体系开始出现问题。权力过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各级干部形成封闭的官僚群体。
而且这些人拿着远高于普通民众的工资,享受特殊福利待遇。经济结构逐渐僵化,重工业占比过大,轻工业和农业长期被忽视。同时民族政策也埋下隐患,加盟共和国之间资源分配不均,强制迁移少数民族的做法引发长期不满。
但是叶利钦的政治生涯有个关键转折点,1987年他担任莫斯科市委书记期间,公开批评官僚特权现象,点名反对戈尔巴乔夫妻子参与高层决策。
可以说就是这个举动导致他被解除职务,后来虽然恢复工作,但此事让他对苏共高层彻底失去信任。他开始意识到现有体制内改革行不通,必须另寻出路。
特别是1989年叶利钦访美之行对他影响深远,他参观美国超市时看到货架上充足的日用品,对比苏联商店里空荡荡的货架,这种直观冲击让他产生误判。
他认为只要照搬西方政治制度,俄罗斯就能快速解决经济问题。回国后他开始调整政治策略,不再试图修补苏联体制,转而主张各加盟共和国独立。
就在1990年叶利钦当选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后,采取两个关键动作。先是推动俄罗斯通过主权宣言,宣布俄联邦法律效力高于苏联法律。
接着又在1991年6月以57%得票率当选第一任俄罗斯的总统。此时苏联宪法框架内存在两个权力中心: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这种双重政权结构加速了国家解体进程。
而八一九事件成为转折点,当苏联保守派发动政变时,叶利钦站在坦克上发表演讲的举动,既赢得国内民众支持,也获得西方媒体高度关注。
就在事件平息后,他立即签署法令将苏联在俄境内的企业收归俄罗斯管辖,并停止向苏联中央政府缴纳税收。这些措施实际切断了苏联的经济命脉。
久加诺夫对此的评价直指核心问题,他认为叶利钦本质是机会主义者,早期批判特权是为积累政治资本,后期转向西方模式则是为获取个人权力。
所谓反官僚的口号实际服务于权力的争夺,当叶利钦自己掌权后,他身边的官僚集团比苏联时期更腐败。推行的休克疗法导致恶性通胀,1992年物价上涨26倍,半数俄罗斯人陷入贫困,这些后果印证了久加诺夫的部分批评。
当然如果从历史角度看,苏联解体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经济模式僵化持续了二十多年,民族矛盾积累了半个世纪,外部势力渗透超过四十年。
但叶利钦的个人选择确实起到催化剂作用,他本可以像哈萨克斯坦领导人纳扎尔巴耶夫那样维持联盟框架,却选择彻底拆解原有国家结构。可以说这种选择既有对西方制度的误判,也包含巩固个人权力的现实考量。
后续发展印证了久加诺夫的部分预言。俄罗斯在解体后十年内GDP缩水40%,工业产值下降46%,国防实力严重削弱。
同时北约东扩挤压的战略空间,原加盟共和国爆发多起地区冲突。就是这些后果表明,简单照搬西方制度无法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叶利钦晚年承认低估了体制转型的难度,但历史进程已无法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