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中,我国涌现出了无数英勇的先烈。这些先烈中,许多人名字响亮,受到了后人的敬仰与崇敬。然而,也有一些英勇的烈士虽然鲜为人知,却同样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不能记住所有先烈的名字,这既是不现实的,也没有必要。作为自媒体人,我想通过写作,讲述这些为民族解放英勇献身的烈士事迹,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铭记他们。今天,我就来讲述一位鲜为人知的英勇烈士——周建华。 周建华,本名邓晓村,1913年出生于吉林省双阳县太阳岭村。1926年,他考入了双阳县中学,四年后进入了吉林省立第一高中,开始了他充实的求学之路。 周建华在双阳县中学读书时,曾经有一次让他记忆深刻的经历。有一天,他在郊外散步,看到一群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服。当他正准备上前帮助时,突然有几个骑马的官兵从远处赶来,要求农民提供草料、食物和水。农民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结果遭到了毒打和辱骂。这一幕深深地印在了周建华的心里,激发了他要为贫苦百姓谋福利、要与压迫者斗争的决心。 1930年夏天,周建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吉林省立第一中学的理科班。他之所以选择理科,是因为他认为中国缺乏实用的科技人才。在他看来,商人不懂经济,农民不求改良,工人不了解机械,整个国家停留在守旧状态,缺乏创新。周建华曾经对同学们说:“我们国家要想富强,炎黄子孙什么时候能扬眉吐气,就得从基础的科学技术入手。” 1931年9月18日,日军通过炮火侵占了整个东北,并在不久后在冀东地区建立了伪政权,整个华北岌岌可危,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当时,蒋介石依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使得周建华心中对于实业救国的希望彻底破灭,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 在日军的铁蹄下,东北实施了严酷的白色恐怖和“三光政策”。在这种背景下,周建华深感失望和愤怒。他曾在一篇诗中写下了自己的心情:“来此人间十九年,谁把国事放心间?满地狼烟充塞北,何时云破露青天。”他看到国家的危机,感到无比的痛苦和焦虑。 当时的吉林一中,受全国革命形势的影响,已悄然有了革命气息。学生中有公开的革命组织,也有地下的共产党组织。周建华通过地下党员教师的启蒙,开始接触到先进的进步思想,读了许多进步书籍。他逐渐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主义才是人类的最终目标。 1932年春,周建华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在同年5月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2年5月6日,为了纪念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国耻协议,吉林省的党团员在各大街小巷分发传单、张贴标语,激发群众的爱国情怀。在一次发放传单时,地下党员金景被敌人逮捕,经过残忍的审讯,金景透露了党团员的名单,导致吉林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接到通知后,周建华被迫离开家乡,开始了抗日斗争。 1933年9月,周建华拿起了武器,成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的宣传干事。之后,他在攻打三源浦的战斗中继任宣传部主任。不久,他又被杨靖宇派往第一游击大队担任宣传部主任。 周建华虽然原本是个文弱书生,但在战斗中,他逐渐学会了战斗和指挥。在与敌人的多次战斗中,他锤炼了自己的指挥才能,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指挥员。 1934年7月,第一游击大队与伪军激烈交战,在一次战斗中,周建华亲自指挥埋伏敌人,打得敌人损失惨重。随后,周建华继续参与了多次伏击战和游击战,每一次都打得敌人措手不及,屡战屡胜。 1935年初,周建华成为了第二教导团的政委,继续带领队伍与敌人作斗争。在一次保卫南满特区代表大会的战斗中,他巧妙地布置伏击,成功击退了敌人,保证了会议的安全。 1936年5月,东北抗联一军第三师成立,周建华被任命为政委。在他和其他指挥员的共同努力下,抗日游击队不断壮大,抗日力量逐步增强。 1937年,日军对抗联部队进行了疯狂的围剿。在一次严酷的战斗中,周建华带领着几乎被包围的部队英勇突围,成功脱险。在随后的战斗中,周建华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过人的胆略,带领队伍多次成功击退敌军。 1937年冬,周建华和队伍在夹皮山与敌人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敌人从四面八方包围了他们,形势异常危急。周建华凭借沉着冷静的指挥,最终成功带领队伍突围,转移到安全地带。在无数次的战斗中,周建华不断证明着自己的指挥能力和英勇精神,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中坚力量。然而,在1937年春的一次战斗中,周建华最终壮烈牺牲,年仅24岁。他的英勇事迹和不屈精神,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