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建立曹魏时,肯定没有想到四十五之后,司马炎同样逼迫魏帝曹奂禅让建立司马晋,然而更令他们不会想到,仅五十一年后晋失其鹿,中国南北方陷入数世纪之久的战争与分裂。虽然司马皇室据有中国南方的领土,但在中国北方,曾被数次内迁的诸胡乘机割据,其中的佼佼者就有后赵开国皇帝石勒。
一、乱世奴隶,败而不馁
石勒的一生有着多次的起伏沉沦,他出生于一个羯人小酋长家族,但与先辈一样屈从于汉族官僚地主的压迫圈养,他曾因为举止不凡得到贵人资助,却也因为司马宗室们的内乱被抓做奴隶遭到殴打羞辱,但他同样抓住机遇,摆脱奴隶身份后以善于相马结识了牧帅汲桑,并组建自己的立身之本“十八骑”。
太安三年(304),成都王司马颖被天下英豪群起而攻之,他的旧部将军公师藩以救援司马颖为名,起兵自立,石勒带着十八骑前去投奔,被任命为前队督,前去进攻据守邺城的平昌公司马模。可这次首战就失利了,甚至主帅公师藩都被濮阳太守苟晞所杀,不得已跟随着汲桑逃到苑中。
永嘉元年(307),眼见晋朝又陷入内斗之中,汲桑自号大将军,带着石勒又起兵了,这次他们成功洗劫邺城,还意图渡过黄河南攻兖州,此时晋朝由太傅司马越辅政,“越大惧,使苟晞、王赞等讨之”,双方在平原、阳平之间相持数月,交战三十多余次,不分胜负,直到司马越亲自前往,汲桑、石勒又经历一次大败。
好运又眷顾到了石勒,于汲桑分开逃亡的他一路辗转来到了汉赵开国皇帝刘渊的帐下,此时刘渊仅仅据并州一隅之地来对抗西晋,当石勒说服上党胡人们一起投奔他时,求贤若渴的刘渊立即封石勒为辅汉将军、平晋王,而后石勒更是绑来长期与刘渊敌对的乌桓首领张伏利度,进一步得到刘渊的信任。
二、乱中求活,扬名天下
为了打开局面,刘渊定下了“鼓行而南,克长安而都之,以关中之众席卷洛阳”的王业之路,石勒作为前锋都督,以摧枯拉朽之势驰骋疆场,为刘渊攻城掠地,在这个过程中,石勒广纳英雄豪杰,不断加强自身实力,用自比张良的赵郡人张宾作为谋主,还组建“君子营”作为自己的智囊团。
在接连攻略河内、河东、冀州等地后,石勒完成了昔日的遗憾,不仅成功向南渡过黄河,甚至兵锋直指晋朝都城洛阳,也许是忌惮石勒杰出的军事才能和连战连胜的威名,刘渊并未用石勒进攻洛阳,而石勒或许亦有异志,谋划着占据长江和汉水,就连谋主张宾苦劝其北归未果。
尽管刘渊之子刘聪两攻洛阳未克,但司马越还是害怕了,他不敢主动出击找刘渊、刘聪的麻烦,只得把目光放在了正在江汉一带闹腾的石勒,带着四万甲士离开洛阳,王公卿士随从者甚众,而皇宫却再无守卫,甚至司马越前脚刚走,后脚晋怀帝司马炽就因怨恨其带走甲士而下诏讨伐,司马越在忧惧中病死。
汉赵的大军虽然在刘聪的带领下攻破洛阳、长安成功灭亡西晋,可内部也经历了一场大乱,开国皇帝刘渊在晋亡之前便去世,太子刘和即位后欲削藩反被刘聪杀害,可刘聪不思进取,不理朝政,其死后汉赵又掀起一场血雨腥风,相国刘曜和石勒接连宣布率军靖难,可事成后双方撕破脸皮。
三、人臣二心,建国称帝
刘渊、刘聪父子重用却防备着石勒,石勒虽然有另立之心,也因为羽翼未丰不敢明面造次,虽然“发迹河朔,席卷兖豫,饮马江淮,折冲汉沔”,可并未有立身之地。不过随着汉赵内部局势愈发糜烂,石勒抓住了机会,自号大单于、赵王,以襄国为都城,拥二十四郡、二十九万户,以为赵国,与刘曜分庭抗礼。
石勒之所以未称帝,除了有刘曜这个老上司的压力之外,还有来自东晋的压力,名将刘琨、祖逖皆有北伐之心,刘琨曾十分赏识石勒,不仅派人找到并送还石勒的母亲及侄儿石虎,还主动招揽,许诺会授予石勒侍中、持节、车骑大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襄城郡公等职位头衔,“总内外之任,兼华戎之号,显封大郡,以表殊能,将军其受之,副远近之望也”。
石勒深知握在手里的才是自己的这个道理,拒绝刘琨的好意而用兵锋和离间将刘琨逼死,还亲自同刘曜在洛阳角逐,眼见刘曜围攻数月不克,石勒认为“师老卒殆,以我初锐击之,可一战而擒”,直接生擒刘曜,更是在汉赵大乱时攻入长安,兵锋威服整个中国北方。
石勒不是没有想过南下灭晋,可祖逖不仅十分能打,还善于治理地方,自从为汉赵效力后,石勒鲜有败绩,直到他遇上祖逖这个硬茬,打得他不敢南下,只得致信请求互市,祖逖部将童建曾叛晋奔赵,石勒将其斩杀,献其头颅向祖逖示好。太和三年(330),在南北安定的情况下,石勒称大赵天王,行皇帝事,并在三年后去世。
纵观石勒的一生堪称传奇,降生在中原大地最为混乱的西晋八王之乱时期,人生最低谷时沦落为奴,若非有贵人相助或许就不明不白死于兵荒马乱,而他有心怀异志,善于提拔人才,重视农业教学,实行胡汉分治推行胡汉平等,种种行为比起之后的胡族伪王们来说算是相当贤明的了。